中一中校內闢小米田栽種 在都會區推廣全民原教

台中一中、台中市博屋瑪國小、台中教育大學今日在台中一中簽署「全民原教合作備忘錄」,並舉辦小米田播種儀式,三校共同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文化。記者余采瀅/攝影
台中一中、台中市博屋瑪國小、台中教育大學今日在台中一中簽署「全民原教合作備忘錄」,並舉辦小米田播種儀式,三校共同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文化。記者余采瀅/攝影

台中一中、台中市博屋瑪國小、台中教育大學今日在台中一中簽署「全民原教合作備忘錄」,三校共同推動原住民族教育議題,並融入學習課程,其中種植小米是泰雅族文化重要的一環,透過種植小米,讓中一中學生深入瞭解原民文化,進而在都會區推廣全民原教,營造族群友善多元共榮的環境。

台中一中在大門口旁開闢約10坪的小米田,校內今舉辦小米田播種儀式,在博屋瑪國小校長比令.亞布帶領下,台中一中校長林隆諺、台中教育大學主任秘書陳盛賢、台中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主任林惠茹及修課學生一起參與播種儀式。

中一中校長林隆諺說,全校約2700名學生,其中原民學生約80名,比例占近3%,高於全國原住民占全國人民的比例,落實全民原教,讓校園理解及尊重原住民族知識與文化非常重要。

中一中教務主任陳孟宏說,中一中上學期發展6周彈性學習時間微課程,修課的高一學生探討原住民族狩獵議題及製作泰雅族陷阱製作等課程,理解原住民族多元文化;這個學期則改以選修,讓學生更深入學習泰雅族小米文化、狩獵專題及原住民教育等議題,目前共有14名學生選修。

博屋瑪國小團隊協助中一中發展小米課程,從小米田的開墾、挖掘,認識小米及學習種植。校長比令.亞布說,泰雅族的播種儀式虔誠,全程不能講話與嘻笑,播種的小米種子由博屋瑪國小從部落帶來給一中師生播種,一中師生與博屋瑪國小團隊共學泰雅族小米文化外,並將在學期末到博屋瑪國小進行小米文化交流,和博屋瑪國小師生一起收割小米田,在部落的土地上理解原住民文化。

台中教育大學主任秘書陳盛賢說,我們認識歐美文化比認識原住民還多,但原住民族有16族、42語言別,文化豐富多元,且近年發現都會區原住民比原鄉原住民的人口多,因此致力在都會區推動並深耕原民教育。

這學期剛參加的陳宣丞說,小米用水只有稻米的六分之一,相當環保且永續的作物,且可在都會區種植小米的機會相當難得,期望透過種植,理解原住民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並進一步關心原民議題。

台中一中、台中市博屋瑪國小、台中教育大學今日在台中一中簽署「全民原教合作備忘錄」,三校共同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文化。記者余采瀅/攝影
台中一中、台中市博屋瑪國小、台中教育大學今日在台中一中簽署「全民原教合作備忘錄」,三校共同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文化。記者余采瀅/攝影
在台中市博屋瑪國小校長比令.亞布帶領下,台中一中修課學生參與播種。記者余采瀅/攝影
在台中市博屋瑪國小校長比令.亞布帶領下,台中一中修課學生參與播種。記者余采瀅/攝影
台中一中在大門口旁開闢約10坪的小米田,校內今舉辦小米田播種儀式。記者余采瀅/攝影
台中一中在大門口旁開闢約10坪的小米田,校內今舉辦小米田播種儀式。記者余采瀅/攝影

傳統文化 原住民 台中一中 泰雅族 稻米

延伸閱讀

管碧玲傳訊高金「失禮」 海巡報告還扯原住民同仁升遷?

知名導演吳軍參選台中市議員補選 全力爭取原住民社宅

稱雷軍「軍兒」小米控博主侵權 網友認小題大作

相隔8年重回一級單位 苗栗原住民族及族群發展處揭牌

相關新聞

我的畢業典禮在夢幻海洋裡! 墾丁國小海底畢典興奮度破表

墾丁是南台灣潛水勝地,在墾丁創店的台灣潛水公司發想將墾丁國小畢業典禮會場移到夢幻海中,讓海洋生物成為典禮神秘嘉賓,昨天連...

學生寫「估計不行」遭師批大陸用語 網兩派論戰:不會這樣用

近年來,不少台灣民眾會在社群平台上看到各種中國大陸的影片,使自己在生活中不自覺開始使用大陸用語。一名網友在PTT分享一張照片,只見一位學生在聯絡簿寫下「不換(鞋)『估計』是不行了」,被老師圈起來並強調「別用中國用語比較好」,讓原PO非常困惑。

搶人!國小教甄聯招 15縣市撞期

去年國小教甄大開缺,考生重榜情況嚴重,導致部分縣市缺額未補足,更因為多數代理教師已上岸,開學後出現代理教師荒。今年各縣市...

國中小早自習、午休禁考試 教團憂家長寄託補習和私校:規定太細非好事

教育部今天正式發布國中小正常教學督導辦法,明定早自習、午休不能考試,只有國3能辦模擬考。教育團體支持政府照顧學權,但也擔...

屏東縣3所國小 113學年度停辦

屏東縣府今年度啟動裁併校,4月22日召開教育審議會歷時5小時審議,教育處昨公布決議結果,113學年度裁併屏東市凌雲國小、...

指導科展33年 師獲表揚

高雄市第64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昨在國立科工館登場,全市高、國中小401件參賽,學生自製氣瓶捕捉二氧化碳,也有團隊研究金屬...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