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花蓮觀光產業紓困振興3方案細節出爐 力拚6月上路

照顧勝過檢討、尊重彼此界線… 和孩子達成良性溝通其實不難

親子互動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親子互動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受傷時,照顧比檢討來得重要

有一回兒子和女友原本計劃要去度假三天,但第二天半夜忽然回到家。

我驚訝的問:「還好嗎?怎麼忽然回來了?」

兒子說:「旅館房間有一股霉味,外面的聲音又太吵。我試著睡覺,但整個感覺太差,沒辦法待下去。雖然可惜了一晚三千元,但考慮到睡不好,隔天開車太危險,就決心連夜趕回來。」

雖然我心中有一百個疑問:「三千元耶,難道不能換房間嗎?難道你訂房前沒看評價嗎?

但現在的重點不是我怎麼想,也不是要教育兒子什麼。而是有人受傷了,照顧要比檢討來得優先。況且兒子說得對,安全比較重要。至於換房間什麼的,兒子的社會經驗非常豐富,我想得到的,相信他也早就已經想到了。於是我同理兒子:「是啊,為了三千元勉強住一晚,隔天狀況不佳,的確太危險。

兒子洗好澡後,一副很幸福的樣子:「還是家裡舒服。」

我問兒子:「你應該有跟旅館反映這個狀況,他們怎麼說?

這時候如果我說「你怎麼不跟旅館反映」,可能會讓兒子覺得我把他看成白痴,因此我不用聽起來像是質疑的問句來問兒子。如果他真的沒跟旅館反映,也必定有他的理由,到時候再問問看就知道他怎麼想的。

兒子說:「外面人來人往的聲音不是飯店能制止的。至於有霉味,假日出門碰到不滿意的住宿環境也是很無奈,想換房間,客滿了想換也沒得換。」原來如此。還好我沒多嘴,說出聽起來會像在批評或指責,後來得知他透過訂房平台成功把錢拿回來,我更慶幸自己沒有好為人師。

看到孩子受傷,雖然很想關心,但有時候講出來的話很像在教訓。既然孩子受傷了,照顧要比檢討來得優先,畢竟孩子受傷了,痛都來不及,實在很難冷靜思考與學習。

有時候父母覺得和孩子溝通好難,難道連問都不能問嗎?

受傷的人耐受度比較低,父母提問時的措辭如果含有質疑他為什麼不如何做的訊息時,孩子經常會覺得被批評而關上溝通的大門。

不管不顧的衝動說出想講的話,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破壞彼此的關係。

當對方受傷時,勒住舌頭,先照顧心情,家和萬事興。

畫出界線,尊重選擇

兒子和女友小兔兔前往日本池袋短期居住,我因而和弟妹談起好幾年前也曾經和小學同學們到池袋旅行幾天。

弟妹說:「我記得,那時候爸爸剛過世沒多久,你就和小學同學去日本玩,我老公也到國外出差。」

本文出自《讀懂孩子內心話》。
本文出自《讀懂孩子內心話》。

弟妹說,她發現我們家人很看得開,爸爸過世了,事情處理好以後,該出國去玩的還是去玩,該出國去工作的還是去工作,完全不怕別人說什麼。的確,我爸過世半年後,我和哥哥還在過年期間跑到印度生活了一個月。

我說:「對我來說,媽媽的支持最重要。媽媽如果在意,不讓我去,那我絕對不會去。至於別人,他可以有他的想法,沒問題,我不一定會照做就是了。」

弟妹說:「可是或許媽媽心裡不贊同,只是她沒說什麼。」

我說:「沒說什麼就是支持啦!

弟妹疑惑:「為什麼沒說什麼就是支持?」

我兒子在一旁打了個比方解釋:「例如我不想讀大學,媽媽不可能很開心,也不可能覺得很棒,但她尊重我的選擇,沒有唸我。即使沒有拿錢給我生活,光是不說什麼,就是支持了。」

我接續兒子舉的例子:「例如我當年出國讀書,爸爸媽媽剛開始表示反對,但我還是堅持要去,爸媽也就沒有說什麼了。即使爸媽沒有拿錢出來供我讀博士,光是不說什麼,就是支持了。」

弟妹若有所悟:「原來對你們家而言,不說什麼就是支持了。」

我在學校上課時,會跟學生說,訓練孩子獨立自主,最重要的是釐清權責,不要碎唸,不要插手,這樣孩子才會從經驗中學習,親子關係才不會緊張。

學生很納悶,不勸、不罵、不插手,家人間會不會就不親了?

從我家的實踐經驗來看,屬於對方權責範圍的事,不勸、不罵、不插手,並不會讓家人間的關係疏離。

以我媽媽為例,我出國去玩之前有處理好爸爸的後事,那就好了。媽媽不會勸我、罵我說:「你得想想別人怎麼看。」

以我自己為例,兒子不想讀大學,他養得活自己,那就好了。我不會勸他、罵他說:「你得想想以後怎麼辦!」

由於我和媽媽都不撈過界去插手孩子的事,也不幫孩子扛責任,我和媽媽的孩子都很獨立自主。

如此不勸、不罵、不插手,看起來各自為政,乍看之下應該是冷漠的,但卻是最喜歡聚在一起的家族。

我哥哥如果醫院不用值班,週六晚上就會回媽媽家。

我弟弟常常在國外工作,週六晚上前會飛抵台灣回媽媽家,週一再飛出去。

我常接到週六的演講邀約,但週六晚上是回媽媽家的時間,所以我大都婉拒、婉拒、再婉拒。

為什麼我們這些事業很忙的成人子女會那麼喜歡排除萬難回媽媽家相聚?

因為我們彼此有清楚的界線,只要你有做好自己的本分,不波及他人,我們都會勒住舌頭,尊重彼此的選擇。在如此受到尊重與被支持的氛圍下,家庭如同地心引力,不需要規定,很自然我們就會被吸回家。

我們都好喜歡回家。

天下文化 書摘 親子 親子教育

相關新聞

113會考社會衝刺/跨域多元題為趨勢 掌握長題不用慌

國中教育會考5月18日至19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台大國發所教授每年可指導14生 教團:比例偏高

先前曾發生論文抄襲爭議的台大國發所,近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相關辦法,專任教授每學年最高可指導14人。教團今天表示,此上...

再籲召開全國教育會議 曾志朗:官方民間共商資源分配

520前夕,數個教育團體今天表示,呼籲新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履行召開「第九次全國教育會議」的政見。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指出,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