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應」列席校務會議? 教育部有望寫入國教法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逐條審查國民教育法。記者趙宥寧/攝影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逐條審查國民教育法。記者趙宥寧/攝影

考量中小學生成熟度及賦予參與校務會議的機會,教育部在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中,增訂學校得邀請學生列席校務會議規定。但立委林宜瑾、陳培瑜、范雲皆認為,應把「得」改為「應」,確保學生能列席校務會議對涉己事務表達意見。教育部長潘文忠持正向態度,但若把「得」改為「應」,立法說明應講明列席用意,而非成會的必要條件。此條文將由教育部酌作文字修正,將待教育部版本出爐後繼續審議。

現行國民教育法第19條規範,中小學校務會議,成員包括校長、全體專任教師或教師代表、家長會代表及職工代表,處理校務發展或校園規畫,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及其他校內重要事項等。教育部在修法版本提及,考量中小學生成熟度及賦予參與校務會議的機會,增訂學校得邀請學生列席校務會議規定。

立委張廖萬堅、范雲等人提案,校務會議「應」邀請學生代表(或學生)列席會議;台灣民眾黨黨團則提出折衷版本,除了保留「得」邀請學生列席會議,但議決事項涉及學生事務,「應」邀請學生或其他自治團體代表列席。

立委林宜瑾提案,現行院版校務會議成員寫「得」邀請學生列席,建議改為「應」邀請經學生選舉產生的學生代表出席,若學校沒有學生代表選舉,就邀請學生列席即可,教育應更加對等,不要把學生當成無知的孩子對待,學生自治是可貴價值,也深具教育意義。

立委陳培瑜則提案,應在現行修正草案中加入「視學生意願」,鼓勵學生參與校務會議要尊重學生自主權力,但若改成「應」視學生意願列席是更理想。

國教署長彭富源表示,校務會議談的面向比較廣泛,很多時候會跟學生有關,但也有無關的時候,這裡若用「應」,每一次校務會議都必須有學生參與,恐讓校務運作難進行。另外,若學校為了要選出學生代表,若學校原本就有,可直接拿來運作,但若沒有卻因國教法需要辦選舉,在部分國中恐難以運作。

立委吳思瑤則反問,校務會議成員包括校長、全體專任教師等等,希望「應」邀請學生列席,又該如何認定哪些事務跟學生有關與無關?她也提到,校務會議可能討論學生權益,但也並非每件事都與家長會有關,家長會代表卻是校務會議成員。另外,學生是「應」邀請列席,並非所有議案表決一定要強制學生參與,但教育本體是學生,校園發生大小事,學生也該有權利知悉。

彭富源表示,若改為「應」,恐怕會讓學校若找不到學生列席,就不能開會,但他也重申,若能講清楚不是應列席後,沒列席就流會,確實也能運作。

至於要不要針對特定事務才讓學生「應」列席?彭富源表示,有委員提到能盡量參與就參與,也並非限定沒列席就流會,該案不至於需要折衷版本。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如果教育部把「得」改為「應」,但各校要依法執行,立法說明應講明列席用意,而非成會的必要條件,這才不會讓學校運作出現問題,若能往這方向修法,教育部就來整理文字。最後,范雲裁示此案暫時保留,待教育部版本出爐後繼續審議。

吳思瑤 張廖萬堅 教育部 潘文忠 范雲

延伸閱讀

生物課本「土豆」竟是馬鈴薯 教長驚訝:怎可能用中國詞?

影/校園霸凌頻傳 范雲要求汰換不適任教師

露營集體罰跪 教長潘文忠允檢討戶外教育「不該假手外人」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113會考社會衝刺/跨域多元題為趨勢 掌握長題不用慌

國中教育會考5月18日至19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台大國發所教授每年可指導14生 教團:比例偏高

先前曾發生論文抄襲爭議的台大國發所,近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相關辦法,專任教授每學年最高可指導14人。教團今天表示,此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