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強!2023年我製造業四分之一研發經費、逾半投資 全靠「這一家」

校園口罩想自主加嚴不脫罩要報備? 教育部給答案

室內口罩禁令即將鬆綁,若各級學校有需求,經師生溝通後,可於具特殊性場域或授課有相關需求時,自行決定採取佩戴口罩措施。記者潘俊宏/攝影
室內口罩禁令即將鬆綁,若各級學校有需求,經師生溝通後,可於具特殊性場域或授課有相關需求時,自行決定採取佩戴口罩措施。記者潘俊宏/攝影

室內口罩禁令即將鬆綁,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天宣布,將於2月20日實施室內口罩解禁,但校園考量春節與228連假,則要等到3月6日才上路,若各級學校有需求,經師生溝通後,可於具特殊性場域或授課有相關需求時,自行決定採取佩戴口罩措施。

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表示,學校可自主「加嚴」管理,不需向教育部或主管機關報備,但必須要有「特殊性」,且要與師生溝通,避免與社會恢復正常生活格格不入。

國內去年12月1日實施第一階段口罩鬆綁,取消室外全程佩戴口罩的規定。但第二階段口罩鬆綁,僅正面表列需戴口罩特定室內場所,原訂今年1月底宣布,直到今天才正式宣布。

有關校園防疫,考量各級學校開學前歷經春節連續假期及寒假,並於開學後接續228和平紀念日四天連續假期。為觀察學生健康狀況及進行校園環境整備工作,教育部將在開學後二至三周加強體溫監測、校園清潔消毒等防疫作業,定於3月6日起於各級學校、幼兒園、課後照顧中心、補習班,實施室內空間原則「自主佩戴口罩」措施。

各級學校健康中心、校車、幼兒園專用車、校園接駁車等比照醫療照護機構和公共運輸等指定場所的規定,仍「應戴口罩」。

不過教育部也允許學校考量教學需求,各級學校經與學校師生充分溝通並取得共識後,可於具特殊性場域或授課有相關需求時,學校得自行決定採取佩戴口罩措施。

廖興國今天下午進一步表示,校園將比照指揮中心通案原則,在公共運輸(校車、接駁車)、醫療院所(健康中心)才需強制戴口罩,其餘則由師生自主決定。不過,若學校有特殊場域,例如餐飲科系烹調有衛生安全,又或是醫護科系有照護需求,則可經師生討論後決定是否戴口罩,不需與教育部或主管機關報備。

不過師生在校園戴口罩近三年,不少人反映就算解禁,也不願意脫下口罩,甚至衍生容貌焦慮。教育部長潘文忠昨天表示,口罩政策鬆綁後,還是應由學生自行做決定是否戴口罩。但他也坦言,應該會有一段需要調適的過程,提醒師生要彼此尊重,若還有師生沒做好心理準備,想繼續戴口罩,也應給予尊重、包容。

室內口罩禁令即將鬆綁,若各級學校有需求,經師生溝通後,可於具特殊性場域或授課有相關需求時,自行決定採取佩戴口罩措施。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表示,學校雖可「加嚴」管理,但必須要有「特殊性」。記者趙宥寧/攝影
室內口罩禁令即將鬆綁,若各級學校有需求,經師生溝通後,可於具特殊性場域或授課有相關需求時,自行決定採取佩戴口罩措施。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表示,學校雖可「加嚴」管理,但必須要有「特殊性」。記者趙宥寧/攝影

口罩 幼兒園 教育部

延伸閱讀

口罩室內解禁20日實施 唯這兩場所再等等

中國大陸入境採檢暫停 整體陽性率不到1成、BA.5最多

室內口罩2月20日解禁!剩2類場所強制戴 校園要等到3月6日

等到了! 指揮中心證實明宣布口罩鬆綁措施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113會考社會衝刺/跨域多元題為趨勢 掌握長題不用慌

國中教育會考5月18日至19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台大國發所教授每年可指導14生 教團:比例偏高

先前曾發生論文抄襲爭議的台大國發所,近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相關辦法,專任教授每學年最高可指導14人。教團今天表示,此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