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中小學「生生用平板」9月全面開啟數位學習

教育部今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執行報告。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今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執行報告。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今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執行報告。教育部今年起連續四年投入總預算200億元,推動「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政策,用於「充實數位學習內容」、「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及「教育大數據分析」,擴充數位教學與學習軟硬體、班級無線網路環境及教師培訓增能等,9月開學後將能順利載具與數位內容運用於課堂教學,全面開啟數位學習新世代。

教育部表示,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於2017年至2025年投入150億元,強化校園高速網路佈建與建置智慧學習教室等設施。

教育部表示,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全力協助下,教育部採用全國首創中央訂規招標、地方下單選購的模式,發揮最大預算效益、縮短招標採購期程,高效率的在3月辦理招標公告、4月底決標,5月完成下單。除了學習載具及充電車的硬體到位外,充實數位學習內容也是本方案的重要項目。除公私協力開發優質數位內容教材外,也補助各縣市學校採購所需優質數位內容,每年2次產品公開徵求及審查,通過者納入「數位內容與教學軟體選購名單」。

另外,在資策會的協助下,今年6月1日已公告計84家業者、762項產品,可供縣市及學校來選購,另在9月中旬也會完成第2次選購名單的公布,讓採購的數位內容與教學工具更豐富與多元。

教育部也召開多場專家學者諮詢會議,徵詢建置數位學習入口網相關意見,在教學平板中,收錄適合中小學生使用的國內外數位學習資源,師生可透過教育雲端帳號(Open ID)登錄使用豐富的數位資源,還可對喜歡的資源按讚、收藏、分享,訂閱個人化主題,9月開始同步讓全國師生使用,讓數位學習資源取得更加活潑與便利。

教育部表示,Open ID已串聯全國52個免費教學服務或平台,單一帳號可以減輕記憶多組帳號密碼的負擔,並降低資安個資風險。此外,透過直播共學讓偏鄉學生也能夠共享全國優秀教師同步教學,大量優質影片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雙語數位學伴及自帶載具與攜帶載具回家試辦計畫讓數位學習場域延伸並豐富起來。

教育部也建置符合國際數位學習趨勢的AI智慧學習平臺,經由大數據診斷學生學習弱點分析讓學習更有效,其中類似Google Map的學習地圖提供學生專屬學習路徑,更容易達到學習目標,全國性的測驗(學習扶助及縣市學力檢測)結果均顯示善用數位學習可明顯提升學習成效。

對縣市政府與學校在推動數位學習所面臨的人力挑戰上,教育部表示,除全額補助22縣市成立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在行政、數位學習及網路資訊3類人力與教師增能研習及代課鐘點等相關經費支持外,更有完整的在職及職前教師數位教學增能培訓規劃,培養教師運用數位工具教學基礎概念與能力,以分年培育方式,將至113年完成全數教師培訓工作。

教育部將持續挹注數位資源及預算來弭平城鄉差距,讓城鄉所見的世界一樣大,培養見多識廣的大國民,在今年9月開學後,學校師生將以數位學習開啟無邊界的教室,以數位輔助的教學方式,翻轉孩子的學習模式。

小學 教育部 行政院

延伸閱讀

新竹球場未驗收完就開賽 政院:不是沒有前例

行政院4年砸200億 推動中小學「生生用平板」

大專專案教師 8月起給薪須比照專任

獨/分科測驗加考國英有望?教部拋三考科範圍曝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113會考社會衝刺/跨域多元題為趨勢 掌握長題不用慌

國中教育會考5月18日至19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台大國發所教授每年可指導14生 教團:比例偏高

先前曾發生論文抄襲爭議的台大國發所,近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相關辦法,專任教授每學年最高可指導14人。教團今天表示,此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