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中小學「生生用平板」9月全面開啟數位學習

教育部今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執行報告。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今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執行報告。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今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執行報告。教育部今年起連續四年投入總預算200億元,推動「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政策,用於「充實數位學習內容」、「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及「教育大數據分析」,擴充數位教學與學習軟硬體、班級無線網路環境及教師培訓增能等,9月開學後將能順利載具與數位內容運用於課堂教學,全面開啟數位學習新世代。

教育部表示,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於2017年至2025年投入150億元,強化校園高速網路佈建與建置智慧學習教室等設施。

教育部表示,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全力協助下,教育部採用全國首創中央訂規招標、地方下單選購的模式,發揮最大預算效益、縮短招標採購期程,高效率的在3月辦理招標公告、4月底決標,5月完成下單。除了學習載具及充電車的硬體到位外,充實數位學習內容也是本方案的重要項目。除公私協力開發優質數位內容教材外,也補助各縣市學校採購所需優質數位內容,每年2次產品公開徵求及審查,通過者納入「數位內容與教學軟體選購名單」。

另外,在資策會的協助下,今年6月1日已公告計84家業者、762項產品,可供縣市及學校來選購,另在9月中旬也會完成第2次選購名單的公布,讓採購的數位內容與教學工具更豐富與多元。

教育部也召開多場專家學者諮詢會議,徵詢建置數位學習入口網相關意見,在教學平板中,收錄適合中小學生使用的國內外數位學習資源,師生可透過教育雲端帳號(Open ID)登錄使用豐富的數位資源,還可對喜歡的資源按讚、收藏、分享,訂閱個人化主題,9月開始同步讓全國師生使用,讓數位學習資源取得更加活潑與便利。

教育部表示,Open ID已串聯全國52個免費教學服務或平台,單一帳號可以減輕記憶多組帳號密碼的負擔,並降低資安個資風險。此外,透過直播共學讓偏鄉學生也能夠共享全國優秀教師同步教學,大量優質影片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雙語數位學伴及自帶載具與攜帶載具回家試辦計畫讓數位學習場域延伸並豐富起來。

教育部也建置符合國際數位學習趨勢的AI智慧學習平臺,經由大數據診斷學生學習弱點分析讓學習更有效,其中類似Google Map的學習地圖提供學生專屬學習路徑,更容易達到學習目標,全國性的測驗(學習扶助及縣市學力檢測)結果均顯示善用數位學習可明顯提升學習成效。

對縣市政府與學校在推動數位學習所面臨的人力挑戰上,教育部表示,除全額補助22縣市成立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在行政、數位學習及網路資訊3類人力與教師增能研習及代課鐘點等相關經費支持外,更有完整的在職及職前教師數位教學增能培訓規劃,培養教師運用數位工具教學基礎概念與能力,以分年培育方式,將至113年完成全數教師培訓工作。

教育部將持續挹注數位資源及預算來弭平城鄉差距,讓城鄉所見的世界一樣大,培養見多識廣的大國民,在今年9月開學後,學校師生將以數位學習開啟無邊界的教室,以數位輔助的教學方式,翻轉孩子的學習模式。

教育部 行政院 小學

延伸閱讀

新竹球場未驗收完就開賽 政院:不是沒有前例

行政院4年砸200億 推動中小學「生生用平板」

大專專案教師 8月起給薪須比照專任

獨/分科測驗加考國英有望?教部拋三考科範圍曝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王汎森獲德國宏博研究獎 台灣人文領域第一人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二○二三年宏博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是台灣人文領...

亞洲技能競賽 台灣隊總冠軍

第二屆「二○二三亞洲技能競賽」前天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落幕。台灣技能小將勇奪十二金、六銀、四銅、三優勝,總計廿五面...

教團批總統參選人 教育政策只會撒幣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昨召開記者會,公布九月行文藍綠白三陣營總統參選人對於教育議題的回應。全教總表示,三...

開放印度移工引熱議 學者:10萬移工不如1萬留學生

近期印度移工議題引發討論,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方天賜認為,印度人口多、留學生多,台灣正好有能量可舒緩印度大專教育供給失...

廖志坤基金會 發105萬助學創新高

財團法人廖志坤文教基金會27年來協助清寒弱勢不間斷,幫助苗栗縣中港溪(頭份市、三灣及南庄鄉)學子,前天在頭份市建國國中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