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美展首獎《加多雙筷》 天各一方 夢裡才能「回家」

以畫換飯,vawongsir回饋一張全家福畫,作為答謝。
以畫換飯,vawongsir回饋一張全家福畫,作為答謝。

【撰文、攝影/哲君】

報端一隅,花蓮藝術界盛事「2023洄瀾美展」國際徵件,於去年底公布審查結果:香港藝術家vawongsir以藝術計畫《加多雙筷》獲當代藝術創作類首獎「洄瀾獎」。

令人訝異的是,他領獎時竟以「面具」示人,史無前例。

一個黃色的笑臉面具背後暗藏什麼樣的故事,足以感動所有評審,在豐富多元的各類媒材創作激烈競爭中勝出?不僅獨得50萬元獎金,作品還獲花蓮縣文化局永久典藏。走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覽現場,我尋求答案。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洄瀾美展」展場。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洄瀾美展」展場。

我很想去你的家 吃一頓久違了的家常便飯

原來,不能以真面目示人,vawongsir是有苦衷的。

近幾年,香港政治局勢動盪。2020年《香港國安法》生效後,原來任教於中學視覺藝術科的vawongsir,因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被裁定失去教職,2022年6月被迫流亡台灣。隻身漂泊異國,陌生的土地、風景、人群,孤獨的日子、孤獨的餐桌和孤獨的「家」……每逢佳節倍思親,沉重的節日尤其令人難受。

當情緒陷入低谷時,朋友鼓勵他勇敢踏出來,嘗試去接觸、探索、了解、擁抱台灣。於是,2023年初,他發起《加多雙筷》藝術計畫,徵求網友邀請他到家裡做客、用餐,「我很想家。我很想去你的家,吃一頓久違了的家常便飯,可以嗎?」以畫換飯,他願回饋一張全家福畫,作為答謝。

台灣人會排斥香港人嗎?許多觀光客都說台灣最美的是「風景和人」,台灣人民熱情善良,還好vawongsir的隱憂並沒有成真。一年來,他造訪五十多個家庭,都受到盛情的款待。點點滴滴,讓他感受到台灣敦厚友善的社會文化,體會到滿滿的家庭溫暖。

有些家庭為了讓vawongsir吃到「香港的味道」,特地用心為他準備了香港菜式。如:李錦記蠔油調味的芥蘭、蒜頭蛤蠣雞湯、炸魚等,其中,最讓他難忘的是「黯然銷魂飯」。他說這也是香港電影《食神》中,影星周星馳為參加「食神最終大賽」所製作的「叉燒煎蛋飯」,滿滿家鄉味。香港電影亦成為台灣人認識香港的一個重要媒介。

《加多雙筷》展場展示台灣民眾送給vawongsir的禮物。
《加多雙筷》展場展示台灣民眾送給vawongsir的禮物。

時代的重大事件 透過藝術轉成存在的力量

每一次做客,vawongsir都會問接待的台灣家庭:害怕中共會武統台灣嗎?大部分台灣人都覺得「不可能」。vawongsir在日記中寫道:「2019前香港人也沒辦法想像《國安法》後的香港,一個完善了選舉制度的香港、一個『美麗新香港』。『美麗新香港』一詞很美麗,就如戒嚴時期的『健康寫實主義』一樣那麼『健康』,但究竟與真實的情況有多大的落差呢?」

花蓮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評審委員的核心精神在於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創作理念和技術是否完美融合,由於《加多雙筷》具有生命的真誠與藝術的創意,把時代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透過藝術行動轉化成為他存在的力量,獲得評審委員一致推崇。」

遺憾的是,就在得知作品進入決審時,vawongsir的母親離世了。此生,再盼不到一家團圓!悲傷不已的父親把母親常用的餐具寄來台灣,陪著他繼續此項計畫。

vawongsir將35張全家福數位繪畫、5則日記、各家送他的禮物和母親用過的碗筷一併參展。代表母親和他共度的每一餐飯,都留存在記憶深處。而歷經艱苦的生命印記所獲得的獎項,他要獻給成為天使的母親。

1949的時代悲劇 有一種漂泊叫做「落地生根」

天下遊子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但每個「回家」的故事卻不盡相同。回家路迢迢、有家歸不得、回家後人事全非,或連家都灰飛煙滅……

我在天上的父親,也有一個再也回不了的家。那是翻騰在中國近代苦難的巨浪中,隨著洶湧澎湃的波濤落腳台灣,無邊無盡的鄉愁,回不去的1949。

從1937年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烽火連天。無數軍人拋頭顱、灑熱血,經歷大大小小戰役。運氣好的躲過槍林彈雨大難不死,最終在戰火威脅下倉皇撤離。兵荒馬亂中,集結不同因素參軍的各路人馬,多的是隻身渡海,無法與家人聯繫的青壯年軍人。當時大家都堅信過幾年即可返鄉,無論陌生土地上遭遇多少艱辛,心裡總是滿懷盼望。然而,一年一年過去……

每到過年,當大家沉浸在喜慶歡樂的氣氛中,滿懷心事的父親總是獨自去看海。即使從花蓮遙望太平洋的彼岸並非他思思念念的故土,卻也勾起無限懷想與惆悵。

他將家鄉一座青山當作姊姊的名字,把家鄉的簡稱鑲嵌入我的名字裡。他總是告訴我們家鄉在哪兒,不能忘記、不能忘記。直到生命的盡頭,病榻上最後的叮嚀還是家鄉的名字。

可是,父親啊!他鄉早已作故鄉,我們這些孩子卻是出生於台灣。我知道我是炎黃子孫,數千年傳統中華文化是涵養我成長茁壯的養分,但是,共產黨還在掌權,我還在等待中國民主自由的空氣。

隔開兩岸人民的,不只是波瀾壯闊的台灣海峽。兩岸開放探親後,回去的老兵們團圓了嗎?年邁的舅舅幾年前也曾經籌畫探親之旅,想要一圓外公來不及返鄉的遺憾,卻在最後一步急踩煞車。因為終於認清對岸親戚想獲取的並非親情,而是金錢。

大陳島撤退滄桑 哪兒能買到1955的回程票

曾經探訪過花蓮美崙山腳的大陳一村、大陳二村,在「大陳故事館」內認識大陳島撤退的歷史。1955,對世居中國失守的最後一塊領土——大陳島民而言,無異於飄零過洋的1949。

1955年1月19日,位於浙江沿岸的一江山島失守。中共步步逼近,位在浙江中部台州灣東南方的大陳列島岌岌可危。國民政府緊急啟動「金剛計畫」撤離全島軍民,僅僅數天內要整裝行囊渡海。措手不及的大陳島民其實只是抱著暫時避難的心情,因為政府說「一個禮拜」就要回來,誰又料得到一別即是天涯,台灣成為此後安身立命的另一個故鄉……

開放探親以後,迫切希望尋根的大陳人帶著滿腔思念回家,卻赫然發現島嶼已被摧殘得面目全非,連祖墳都被破壞、挖除,哪裡還有魂牽夢繫的家園?

我在一處民宿前見到三張以典雅中國結飾懸掛於屋簷的木製大車票,非常醒目,其中一張是「大陳山站到台灣島站」的單程車票。白浪滔滔,哪兒可以買到1955的回程票?

時代悲劇下倉皇逃難的艱苦,是烙印在身上的歷史印記。有人覺得是傳承的使命,有人卻覺得沉重,不願回顧父祖輩戰亂時代的國仇家恨。

祈願2024新氣象 流浪異鄉的遊子都能回家

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香港了。《香港國安法》迫使香港出現移民潮,許多香港人選擇移民到語言相通、文化相似、物價較低、人民友善的台灣,希望仍能保有「暢所欲言,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生活環境。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融合的社會,包括:外省人、閩南人、原住民、客家人、大陳人、新住民,以及越來越多的香港人等。從1949、1955到2020香港人的血淚斑斑,殷鑑不遠,中共從來沒有放棄「武統台灣」。那麼,台灣島上的我們一旦「有事」,四面汪洋,還能逃到哪兒去呢?

同島一命。從vawongsir《加多雙筷》的展覽和父祖輩的回憶故事中,更讓我深刻體會到認清中共本質,珍惜與守護台灣民主自由的重要。祈願2024新氣象,危機中有轉機,更盼望所有流浪異鄉的遊子都能夠自在擁抱故土,能夠「回家」。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54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54期)謝謝!

延伸閱讀

香港大埔餐廳桌上驚現大老鼠埋頭清潔鼠毛 網友震驚:以為是貓!

7千萬裝潢沒了!溫體牛火鍋霸主停業主因曝光 連香港人都不捨

中國自建破冰船雪龍2號 首次訪問香港

港廉署搶人才 6月辦招聘體驗日 籲内地港生報考

相關新聞

運用「反向投資」哲學於創業:在不起眼的地方 找到人生下一個可能

在錄製《財經搖滾》節目時,主持人安慈小姐提到我兩年前寫的一篇文章〈咖啡店與理髮店:哪個能圓夢、哪個是惡夢?〉。她問:「怎麼會想到用『反向投資哲學』來談創業?」 我笑說:「因為那時看到太多人,都選了一條太擁擠的路,開咖啡店,然後太辛苦了。」 所謂「反向投資」(Contrarian Investing)哲學,原本是金融投資策略:當大家都看漲時,你反而放空;當別人恐慌賣出時,你靜靜進場。這邏輯套在創業上也一樣受用:別跟風、別盲從,熱門不一定對你最好。越少人注意的地方,反而藏著最實在的機會與價值。

「木匠兄妹」產品全球跑 周信宏善用數位行銷老少通吃

「你們會唱歌嗎?」將昌立木器廠成功轉型為觀光工廠的「木匠兄妹」總經理周信宏,20年前跟妹妹上街發傳單時,常被民眾揶揄,因為當時民眾只知道全球當紅的美國鄉村歌手「Carpenters木匠兄妹」,但民眾更狐疑的是:「后里有可以參觀的木工廠?」

從小賣家到營收破億電商平台 「極速專賣」的經營之道

公司經營如何從小到大,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謂不勝枚舉。「極限專賣EXSHOP」成立於2014年,主要銷售摩托車周邊商品,從運動攝影機、行車紀錄器、手機架等3C類,到安全帽、雨衣、手套等;公司從原本的一人賣家,發展到集結了眾多品牌的電商,再到兩家門市,目前員工數16位,年營業額破億。

「清心福全」品牌重塑 38年手搖飲「年輕化」

你對於「清心福全」的印象是什麼?無論你喜不喜歡,在台灣,住家方圓百里之內,幾乎都有一家清心福全手搖飲店。

為什麼長期投資像茶道?

──從即時享樂到細細品味

川普外交的反傳統震驚世界

川普2.0外交與1.0時期大不相同,這種不同,不僅是技巧上的不同,而是理念的不同。概言之,就是反二戰以來的美國外交政策傳統,終結軟實力策略,改用「利益外交」(Money Talks)。看到這裡,讀者且莫認為本文意在褒貶,本文只闡述相關事實,如何認識這一重大變化,並做出公允的評斷,估計大概在一年之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