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林茂賢 講自己的話唱自己的歌仔

▲林茂賢長年參與全台各地民俗活動。林茂賢攝影
▲林茂賢長年參與全台各地民俗活動。林茂賢攝影

【撰文/曾允盈】

台灣民俗專家林茂賢教授走進採訪現場,親和力滿滿的他,以流利的台語聊起自己每天滿檔的行程:前天在西螺,今天到田中、彰化。為了台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的宣揚與發展,他風塵僕僕四處奔走。

▲林茂賢是傳統戲曲和民俗領域知名學者。岳翔雲攝影
▲林茂賢是傳統戲曲和民俗領域知名學者。岳翔雲攝影

去年(2023年)10月28日至29日結束的「歌仔上青─2023全國歌仔戲比賽」總決賽,由文化部舉辦,林茂賢是賽制顧問暨評審召集人。這場從3月6日線上海選開始,歷時近7個月的全國歌仔戲比賽,不同於過往的選拔,不是選出誰最會唱,而是希望能夠遍地開花,「每一個台灣人都接觸歌仔戲,這是我的目標。」林茂賢說道。

「歌仔上青」帶動社會風潮

歌仔戲發源於台灣,因為時代變遷,觀眾銳減。林茂賢清楚這場比賽的目的,是為歌仔戲製造觀眾。「歌仔上青」分成專業組、一般組與青苗組,其中專業組鎖定40歲以下戲曲相關科系專生或從業青年參加,一般組廣邀40歲以下的高中以上學生或社會人士,青苗組的參加者則是15歲以下的國中以下學生及孩童。除了想給年輕人機會以外,林茂賢熱切表露心願:「想讓它成為一場社會運動。因為小朋友來參加,全家都會動員一起來加油,或是說你的朋友參加,也容易呼朋引伴,帶動一個風潮。」

▲明星導師張孟逸指導青苗組選手合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明星導師張孟逸指導青苗組選手合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歌仔上青」宣傳活動找來董事長樂團、王彩樺,以及快閃工作坊、StreetVoice線上COVER歌手、街聲專屬歌單多元齊下,也邀請唐美雲、張秀琴、陳勝在等歌仔戲明星拍攝示範影片,並整理16齣劇本、344首音檔提供下載。還有全國首創的行動報名車,跑遍各縣市,直接深入校園,加上社群大面積宣傳,線上線下共同推廣。「不管你是基於好玩、基於偶像崇拜都沒有關係,反正希望你來參與,參與才會跟歌仔戲產生連結。第二個目的是推廣台語母語。」不僅如此,連報名都非常簡易,不需身段或化妝,只要手機錄製一段唱曲就可以報名上傳,大大降低門檻。

比賽吸引近三千人報名,其中青苗組與一般組,皆各衝破千人,成為歌仔戲比賽史上頭一遭。林茂賢滿意地說,鼓勵大家參與、比創意的目的達到了,不少不會說台語的年輕觀眾參與,還有人加上吉他、月琴、葫蘆絲、木魚自彈自唱,甚至融合布袋戲,展現歌仔戲與台語的多樣包容。

為傳統戲曲文化奔走

除了普及現有觀眾,歌仔戲也必須向下扎根。2024年文化部計畫推出「兒童歌仔戲」,從劇本開始為孩童量身定做歌仔戲。以古典神話、童話故事或民間傳說為主體,打造卡通造型的角色人物,加以聲光特技效果,引發小朋友的喜愛。「教育的問題是我們的音樂課本沒有教,沒有南管、北管,沒有八家將,沒有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民眾從小就不了解,所以也要納入十二年課綱。」只是隱憂反而是「老師不會教」,林茂賢提到:「老師都沒聽過,所以我們也在舉辦研習、培訓師資。」

此外,針對表演藝術專業人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每年有藝生傳習計畫,針對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和口述傳統,持續進行培育。「傳習計畫要求非常嚴苛,」林茂賢作為計畫評審之一提到,「因為我們要培養的是藝師,不是演員也不是觀眾,我們會把你培養到幾乎變成是繼承人。」

除了文資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也有傳習計畫,進駐的藝生無不肩負傳承的使命。依循2005年開始訂定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台灣的文化資產必須登錄重要的民俗工藝並加以維護。林茂賢指出,每一種傳統文化都很珍貴,例如鄒族戰神祭、賽夏族矮靈祭、阿美族豐年祭等原住民祭典,都是國家指定的文化資產。林茂賢笑著說:「大多數原住民朋友平時跟漢人一起生活,只有祭典的時候回到自己的模樣!」祭典承載原住民的所有文化,包括身分認同,如果失傳,隨之滅絕的很可能就是語言、服裝與思想。

會擔心傳統戲曲越來越小眾?林茂賢對前景其實相當樂觀:「歌仔、布袋戲持續都在發展,傳統布袋戲再到金光布袋戲,從電視再到電影,不斷有新的變化,這類型的藝術需要的是創造觀眾。」

但歷史更悠久的北管戲曲,因為演出的語言既非北京話,也非閩南語、客家語,而是台灣人都聽不懂的「湖廣官話」,林茂賢直言推廣較困難,要尋找觀眾難上加難,就必須被當作文化保存起來,多半只能仰賴政府補助維生。

民俗文化的教育鋪墊

林茂賢以民俗教育推廣為志業,早在三十幾年前,捨棄穩定的公職機會,投入民俗文化推廣,後來有機會進入學校任教,獲得培育未來文化實踐者的機會。

回顧動員戡亂時期不能講台語的日子,「那個時代大家都經歷過,要在脖子掛牌子說不能講台語。」但明明父親是宜蘭縣五結鄉利澤簡人,台語是自己的母語,從小就在廟會和歌仔戲的薰陶中長大,林茂賢對民俗文化和傳統戲曲,有深刻的連結和親切感。大學期間加入地方戲劇研究社,開始學習北管和歌仔戲,出國念書之前就察覺到本土的文化正在流失,於是從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研究深造回國後,繼續投入民俗活動的保存直至今日。

「那個年代選擇這條路,要很有勇氣,很可能無以維生。」林茂賢玩笑地說:「我家都做生意不差我一個,但是保護自己的文化我有責任。」

現任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茂賢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要參加「大甲媽祖繞境」活動。自1992年開始每年都親身參與,九天八夜的遶境,把學生們的心與台灣人情味溫暖纏繞起來。即使陸生參加前反抗,遶境後也都非常感動。「我沿途都會設簽到處,讓學生去感受大家照顧你,給你東西吃,帶你去家裡睡覺洗澡的直接感受。這就是實際參與,不然你聽我說媽祖進香,你只是觀眾而已。」如今連畢業生都回來,每年有超過1,800個學生參與。

林茂賢的必修課,大一期末考考「故鄉史」,每個學生都必須了解自己成長的土地,從地理環境到歷史事件,再到地方信仰。林茂賢強調台灣是多元文化的海島國家,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講自己的語言,發揚自己的文化。「不然每個人都吃漢堡喝可樂,哪有特色?」

2022年宜蘭縣政府開辦蘭陽媽祖文化節,作為在地專家,林茂賢在臉書積極發聲:「民俗是民眾自主、自發性行為,不可由公部門編列預算主辦。無論大甲媽、白沙屯媽進香、北港迎媽祖,都是民間自發性活動,並非由公部發起主辦、介入主導。」他認為政府應當是配合民間辦理民俗藝文表演、學術活動,協助交通疏導、教育推廣、文宣紀錄。且基於公平原則,縣府也應舉辦佛祖、耶穌、天主、玄天上帝、城隍爺文化節,尊重每一種宗教信仰。

民俗是某一族群的生活方式,反映族群的社會價值觀。林茂賢常年走在田野現場,參加祭典、節慶與廟會活動,對公共政策的倡議更不遺餘力。雖然早就是民俗領域家喻戶曉的明星學者,他依舊心繫地方鄉土與傳統戲曲,持續因熱情與理想四處奔走。


林茂賢小檔案: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研究。

經歷:《民俗曲藝》雜誌編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祕書、「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戲劇組評議委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蘭陽戲劇團」副團長、「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表演藝術聯盟」常務理事。目前擔任文化部中央審議委員、各縣市文化局傳統民俗類之審議委員、宜蘭縣政府縣政顧問。

著作:《台灣民俗記事》、《福爾摩沙之美——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等。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52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52期)謝謝!

延伸閱讀

快檢查家中「避難包」專家籲放3物但千萬別放辣味泡麵

世上最致命「黑肉球虎斑」搬新家!軟萌外表翻臉超兇狠 專家認證:殺傷力強大

2024高雄春天藝術節搶票快 早鳥優惠75折首波16日開賣

是真的?唇語專家證實席琳娜、泰勒絲金球獎上在聊甜茶

相關新聞

千萬版稅年代已逝 趙政岷:繼續上場找回打擊率

2024年2月台北書展閉幕該日,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站在台上,眼神放著光說道:「人潮、熱情和人們與書的距離,都回來了。」單月出版40本新書的時報文化,不只見證疫情後的人潮回流、出書標準的改變,連「新歡」電子書市場的培育,都出了一份力。但目前難題眾多,對編輯考驗最大的莫過於,「新書銷售宛如天氣,完全無法預測。」但他表示,出版社不能悲觀,得繼續上場,把打擊率找回來。

洄瀾美展首獎《加多雙筷》 天各一方 夢裡才能「回家」

報端一隅,花蓮藝術界盛事「2023洄瀾美展」國際徵件,於去年底公布審查結果:香港藝術家vawongsir以藝術計畫《加多雙筷》獲當代藝術創作類首獎「洄瀾獎」。 令人訝異的是,他領獎時竟以「面具」示人,史無前例。

一個投資AI股的萬用策略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概念股風靡全球,我有好幾位友人也熱衷於此,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AI概念太迷人了,怎麼能不投資呢?但他們分別遇到相同的基本問題,例如:什麼是AI概念股?該選哪一檔比較好?台灣的AI股好還是美股好?如何評估股未來前景與合理股價?股價波動劇烈,該如何應對?AI概念股會不會是泡沫?由於變數太多,投資人又沒有定見,最後搞得精神緊繃,時時盯著行情而頻頻進出。這樣投資,不僅辛苦,也不容易有好成績。

從代工到自創手工具品牌 千富打造Sloky攻下「好幾個藍湖」

有「世界最小扭力起子」之稱的Sloky,由台灣千富企業有限公司研發生產,主要行銷歐、美、日。

佩服出版人 蔡澤玉談長銷作品電子書版權

「你有看某書了嗎?趕快去看,版權快到了。」九歌出版社是台灣老牌的文學出版社,當年與純文學、爾雅、大地、洪範並稱文學界的「五小」,是通路認定的優質品牌,創辦至今超過45年。九歌的辦公室話題除了選書企劃與作家,總編陳素芳早改用電子書閱讀器改書稿,並將改稿筆記匯出到電腦中整理;而發行人蔡澤玉也是電子書閱讀器愛好者,常與同事討論電子書市場。

電子書帶來「新輕閱讀」 台北書展業績驚人

2024年2月25日,台北國際書展落幕,參觀人次回到疫情前水準,達55萬人次。可喜的是,版權洽談媒合熱絡,重量級作者與繪本作家如:黃春明、白先勇、五味太郎、宮西達也,讓現場熱鬧滾滾;年輕群眾更擠滿各大活動現場,等待與作者面對面接觸。各大電子書閱讀器的型號上,盡是「Sold Out」標籤,直至最後一天、最後一刻,攤位前仍站滿試用人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