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5歲台灣女子在澳洲失蹤…警公布照片特徵 2周內第3個下落不明華裔女子

傳承台灣「美好年代」掌中戲大師陳錫煌的人生寶典

▲聲名鵲起,陳錫煌仍不斷研究操偶技藝,希望自己對掌中戲有更多貢獻。楊晨光攝影
▲聲名鵲起,陳錫煌仍不斷研究操偶技藝,希望自己對掌中戲有更多貢獻。楊晨光攝影

【撰文/謝平平】

掌中戲,又稱布袋戲,是一門曾在大宅院中才能欣賞的精緻藝術,在清朝同治年間傳至台灣。一百五十年間,歷經日本殖民政府打壓、遷台的國民政府實施戒嚴令斷絕外台戲、電影藝術興起,掌中戲從各大廟口眾人矚目的場景裡,逐漸消失在台灣人的生活中。

至今仍保有這門技藝的關鍵人物,是獲得文化部頒定「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雙項榮譽的陳錫煌,多次在媒體前示範小旦梳頭等精細動作,令人目不轉睛,導演楊力州更為此耗費十年光陰拍攝《紅盒子》紀錄片。

在陳錫煌心中,掌中戲最美好的年代,是廟口拼戲、酬神演出的農業社會。那時廟宇香火鼎盛、人間溫暖有情,以戲偶模仿人的舉手投足,傳達義理,再於神明面前演出,是台灣的「美好年代」。

廟口拼戲:演師僅憑大綱演出好戲

出生在日治時期(1931年)的陳錫煌,目前已高齡92歲。他是布袋戲傳奇人物李天祿的長子,因父親入贅望族陳家而從母姓。當時台灣因茶葉、蔗糖、樟腦等農產品出口,經濟富庶,福建知名戲班如:南管戲、京劇、掌中戲等,經常赴台演出,爾後落地生根。當時逢年過節,各大廟口熱鬧歡騰,陳錫煌祖父許金木(夢冬)的「華陽台」、父親李天祿的「亦宛然」,再到當時的「小西園」、「宛若真」等,都是當時知名的戲班。

實力相當的戲班還會被安排相互「拼戲」,包括掌中戲、歌仔戲等,從二、三天到七、八日,規模不等。對台戲班皆使出看家本領,看誰技高一籌,在相互對答詩詞中,看誰落敗屈居下風,場面刺激熱鬧,是當時民眾最大的娛樂之一。

傳統掌中戲的戲偶雖然較小,布景簡單,但也有演師絞盡腦汁在其中置入機關,使動作更加細膩,舞台效果更好,成為廟方、爐主願意重金禮聘的頭號戲班,「亦宛然」正是其中之一。

陳錫煌表示,當時沒有劇本、導演,演師腦中是成套、成套的劇本,只靠講個大概劇情,就能將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創造劇情張力;而演師也會依照自己的聲線、特色,發展出擅長戲碼,或是老生為主的三大戲、或是小生小旦的三小戲。

活戲之妙:將精氣神貫入角色中

掌中戲、歌仔戲演出盛況吸引了商人的注意,有時也學著邊唱邊演,招徠人群後再賣藥或兜售物品。陳錫煌不認同這種形式,他認為,「民眾專程來看戲、聽戲,我們就要好好演。」

「好好演」的意涵中有操偶技巧、故事情節鋪陳、多年上場演出的口白功力,並非拿著戲偶隨意耍弄就是掌中戲。陳錫煌承襲南管掌中戲的細膩,多年來透過觀察,增加更多人物細膩的演出。

「戲偶是模仿人的動作,例如你從椅子上站起來,是不是肩膀會先縮起來、再起身?」陳錫煌要我們當場站起來看看,又拿出戲偶示範,他又補充,不同年齡、角色的走路姿勢各有其趣,要靠演師花心思揣摩,「這是掌中戲的『藝』,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

他將操偶技巧歸為「藝」,學好之後再學「術」,即口白。陳錫煌表示,有人口白也不差,但觀眾就是不愛聽,就得研究問題出在哪裡。培養一名優秀的演師,三年六個月恐怕還不夠,他認為,十年或許可成,顯見「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也適用於掌中戲。

▲陳錫煌示範小旦梳頭等精細動作,令人目不轉睛。楊晨光攝影
▲陳錫煌示範小旦梳頭等精細動作,令人目不轉睛。楊晨光攝影

靈光乍現: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

陳錫煌不曾看過祖父的戲,多跟在父親身邊學習,「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被當時的社會奉為圭臬;父親不教他,只用眼神示意,看不懂意思,陳錫煌就得挨揍。今日一身本事都靠觀察、摸索而來,包括「小旦梳頭」是在他約莫六、七十歲時才摸索完成,成為吸引眾人目光的獨門絕技。

有趣的是,陳錫煌說有些高難度動作,不知如何的,竟靈光乍現,「應該是田都元帥暗中幫忙。」

但他十分擔心掌中戲技藝消失、閩南語式微,只要學生上門求教,他都不吝傳授。但他也看得很開,不再按以前的方式教學,希望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吸引年輕世代,培養更多演師。

客廳一幅「精藝求精」的書法,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下一代的期望,「這團演這樣,那團也一樣,技藝沒有更上層樓,文化就不會進步。」

▲得意門生李奕賢(中)、陳冠霖(左)已經獨當一面,還是經常上門請教老師陳錫煌,精藝求精。楊晨光攝影
▲得意門生李奕賢(中)、陳冠霖(左)已經獨當一面,還是經常上門請教老師陳錫煌,精藝求精。楊晨光攝影

期許青出於藍:不同時代要懂得變通

念日本教科書長大的陳錫煌投身傳統戲劇,遇上二戰開打,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是凡與中國文化有關的事物都被禁止,包括傳統樂器。歌仔戲演員改穿日本和服、佩帶武士刀,而布袋戲偶則換上了日本造型,以台語演出《水戶黃門》、《鞍狗天馬》等日本劇碼,配樂清一色為西樂,唯有逢年過節,才能看到較為傳統的劇碼。

他也遇過國民政府的禁令,使掌中戲從外台戲改為內台戲。在不同政權管制下,百姓要懂變通,才能獲得一線生機,但陳錫煌感嘆,現在社會變動之大,更令人難以適應,包括孩子不講台語、過年熱鬧的氣氛沒了,「以前過年不是鑼鼓聲,就是鞭炮聲,熱鬧到天亮……現在過年,台北都沒有人了。」

得意門生李奕賢、陳韋佑、陳冠霖、陳建霖等都有自己的劇團,但仍不時上門請教陳錫煌。他常叮囑門生,以前的俗諺現在人聽不懂,多想新的橋段。

雖然語氣難掩唏噓,然而《紅盒子》在西門町播放時,仍吸引許多年輕人觀賞,「他們沒看過精緻的掌中戲,所以這門藝術不是沒有人要看,是沒看過。」

面對當今社會風氣的改變,掌中戲該如何創新、重新立足?他將這個難題交給門生,更期盼他們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44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44期)謝謝!

延伸閱讀

他想練出「布袋戲」那種台語!網:做這件事就對了

2023全國歌仔戲比賽人氣爆棚 角逐350萬獎金

朱銘大師4件遺作在家鄉苗栗 「刀痕蘊含的情感」勾起無限緬懷

全台首座布袋戲傳習中心在雲林 遠赴法國簽MOU

相關新聞

千萬版稅年代已逝 趙政岷:繼續上場找回打擊率

2024年2月台北書展閉幕該日,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站在台上,眼神放著光說道:「人潮、熱情和人們與書的距離,都回來了。」單月出版40本新書的時報文化,不只見證疫情後的人潮回流、出書標準的改變,連「新歡」電子書市場的培育,都出了一份力。但目前難題眾多,對編輯考驗最大的莫過於,「新書銷售宛如天氣,完全無法預測。」但他表示,出版社不能悲觀,得繼續上場,把打擊率找回來。

洄瀾美展首獎《加多雙筷》 天各一方 夢裡才能「回家」

報端一隅,花蓮藝術界盛事「2023洄瀾美展」國際徵件,於去年底公布審查結果:香港藝術家vawongsir以藝術計畫《加多雙筷》獲當代藝術創作類首獎「洄瀾獎」。 令人訝異的是,他領獎時竟以「面具」示人,史無前例。

一個投資AI股的萬用策略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概念股風靡全球,我有好幾位友人也熱衷於此,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AI概念太迷人了,怎麼能不投資呢?但他們分別遇到相同的基本問題,例如:什麼是AI概念股?該選哪一檔比較好?台灣的AI股好還是美股好?如何評估股未來前景與合理股價?股價波動劇烈,該如何應對?AI概念股會不會是泡沫?由於變數太多,投資人又沒有定見,最後搞得精神緊繃,時時盯著行情而頻頻進出。這樣投資,不僅辛苦,也不容易有好成績。

從代工到自創手工具品牌 千富打造Sloky攻下「好幾個藍湖」

有「世界最小扭力起子」之稱的Sloky,由台灣千富企業有限公司研發生產,主要行銷歐、美、日。

佩服出版人 蔡澤玉談長銷作品電子書版權

「你有看某書了嗎?趕快去看,版權快到了。」九歌出版社是台灣老牌的文學出版社,當年與純文學、爾雅、大地、洪範並稱文學界的「五小」,是通路認定的優質品牌,創辦至今超過45年。九歌的辦公室話題除了選書企劃與作家,總編陳素芳早改用電子書閱讀器改書稿,並將改稿筆記匯出到電腦中整理;而發行人蔡澤玉也是電子書閱讀器愛好者,常與同事討論電子書市場。

電子書帶來「新輕閱讀」 台北書展業績驚人

2024年2月25日,台北國際書展落幕,參觀人次回到疫情前水準,達55萬人次。可喜的是,版權洽談媒合熱絡,重量級作者與繪本作家如:黃春明、白先勇、五味太郎、宮西達也,讓現場熱鬧滾滾;年輕群眾更擠滿各大活動現場,等待與作者面對面接觸。各大電子書閱讀器的型號上,盡是「Sold Out」標籤,直至最後一天、最後一刻,攤位前仍站滿試用人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