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綠友友」大法官能扮好憲法守護者?

立法院昨行使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投票,民進黨挾人數優勢,讓四位被提名人均獲同意,國民黨團、民眾黨團不願背書,選擇不進場投票,彰顯拒絕之意志。四位被提名人爭議不斷,未來出任之後,十五位大法官悉數由蔡英文總統提名,被譏「綠友友」的大法官能否善盡「憲法守護者」角色,外界等著看。
前總統馬英九提名、任命的現任大法官蔡明誠、黃虹霞、林俊益、吳陳鐶今年九月卅日任滿八年。此次大法官人事案,即在補足前述四位「前朝」任命之大法官,但也因蔡總統二○一六年就任以來已提名任命十一位,此次提名最大爭議就在蔡總統應否「節制權力」,避免全部十五位大法官均由自己提名?抑或不顧外界觀瞻,硬要「整碗捧去」全額提名?
雖然,民進黨政府把「總統連任,就可能提滿十五名大法官」的責任,直指馬英九是始作俑者;但在修憲不易前提下,透過總統自我節制提名至少可避免外界疑慮。
外界對大法官因意識形態影響憲法解釋及憲法判決的質疑絕非空穴來風。早從事涉「不當黨產處理條例」是否違憲的「釋字七九三號解釋」起,在許多涉及政治爭議的釋憲案中,大法官即展現高度一致的政治性;儘管有不同意見,但也因為少數而顯得蒼白無力。
大法官雖由總統任命,卻未必須服膺於總統。因大法官代表的司法權特殊性,需超然獨立,同時具備解釋憲法之獨特權力,因此大法官被認為是最後防線。倘大法官成了執政者附庸,不僅是自棄守護憲法崇高角色,反而可能不慎替執政者的政治鬥爭「合憲化」。
美國近年亦有大法官任命過於「政治化」的批評。回觀台灣,蔡英文總統在任期的最後定錨大法官的「綠色基礎」,大法官的任命不以專業、擇才不以道德、立場不以超然、思考不以長遠,過多的政治計算,恐負面影響台灣憲政,大法官的「憲法守護者」美譽亦將蒙上一層灰。
如今,馬英九任命的大法官即將盡數退職,補上蔡英文總統所任命的四位大法官,大法官的政治色彩暨立場幾乎一致,如何期待能出現「偉大的異議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