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防疫指引看哪本? 校園人仰馬翻

南北距離不到四百公里的台灣,開學防疫到底要幾種規定?教育部八月十七日公告全國開學防疫指引後,有學校立刻提出窒礙難行,教育部隨即草率放寬指引,隨後中央尊重各縣市政府,各地陸續發表自家版本,不僅造成多頭馬車,看得家長和學生眼花撩亂,這些政策變化帶來不便,更是由教育基層和民眾直接承擔。
攤開教育部、台北市、新北市等開學防疫指引,台北市規定的「在校一律戴口罩」上,自創音樂課不吹奏直笛等管樂器、體育課不可與他人共用球類、器材,以及家政課要將烹調量降至最低等規定。
部分縣市在教育部規定的「一人確診全班停課十四天」之外,再加上「全校也要停課三天」規範。指揮中心屢屢強調「降級要全國一致」,如今涉及百萬人的開學防疫指引,竟然一國多制。
再看大學端,開學防疫預算至今掛零,有學校擔憂開學疫情,爭取校友贊助師生快篩試劑,令他校學生眼紅,質疑「防疫竟分貧富差距?」呼籲統一補助快篩費。教育部同樣以一句「尊重各校」帶過,表面上支持大學自治,實則未去思考更積極的防疫方案。
另外,這學期防疫新指引新增「午餐用隔板」,教部開學前兩周下指令,各縣市政府乃至學校瘋狂搶購,買不到就尋求贊助,無人贊助就自己拿剪刀、黏膠自製,被多所學校校長喻為「開學前最令人頭痛的一件事。」
本報日前報導基層「一板難求」困境,教育部突然鬆口「若能維持社交距離,不買也可。」教育部若早點明說,教師們大可花更多心思在備課、增能,不必為買隔板奔波。此外,多數學校雖然都已備好隔板,但行動相對難以控管的年紀還小的學童來說,「一板在桌」不等於落實防疫。
開學在即,這幾天家長和老師溝通群組響個不停,熱心家長提供各種建議,擔心的家長提出不同質疑,看到新聞報導,或是耳聞有不同做法,都馬上追著老師詢問,老師若無法解決,只能去問校方,學校若沒有答案,只好去問教育局,這已是日常戲碼。
基層教師要面臨嶄新的班級經營挑戰,還得向上應付多變的政策和指令,以及家長的種種關心,若能對抗疫情,大家願意共體時艱,就怕萬一出現破口,還得承擔各界的壓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