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4支4轟垮勇士!大谷加盟道奇首次單場雙響砲 本季10轟並列大聯盟第一

台大研究發現 空汙罹肺癌風險高於吸菸

中國酷刑現場:清末歐洲攝影師如何紀錄中國

【專家之眼】陳揆自誇「連6年歲入歲出有賸餘」的真相

行政院長陳建仁。記者許正宏/攝影
行政院長陳建仁。記者許正宏/攝影

施政績效的宣傳,當然挑好的說,於是訊息的偏頗、不完整,遂成為常態;很多時候,資訊的公布,明明會引起國人的誤解,但只要此一誤解有利於當權者,又何必清楚解釋;曖昧一下,也就糊弄過去了。各級政府機關,皆設有「即時新聞澄清專區」,向來都是澄清外界的可能誤解,未見對於可能造成外界誤解來澄清。

就此而言,「政府」與「詐騙集團」相異者幾希?後者不能課稅,而且一旦被抓到,必須接受法律制裁。

日前行政院通過總規模達3兆元的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院長記者會9頁的簡報內容中,有3頁在頌揚施政成果;特別強調財政管理績效:「連6年歲入歲出有賸餘」,並製圖呈現賸餘金額,自106年度之25億元、增加至111年度的4,993億元。但「歲入歲出有賸餘」是甚麼意思?耐人尋味。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賸」字通「剩」;是以,「賸餘」為「多餘」、「餘留」之意。按此,政府在一會計年度的歲入與歲出有賸餘,字面的意涵是:歲入減歲出,得出之差大於零;政府花費,用之而有餘、財政有餘裕。但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首先,課稅收入為歲入的主要組成;所謂「量入為出」,預算編製時,稅收估低一點,歲出就無法過度的擴張。一旦執行預算,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決算時,很容易就會出現歲入大於歲出的情形。因此,歲入歲出賸餘的數字,是可以操弄的。

第二,查閱資料顯示,106年度至今,中央政府普通基金債務餘額從5兆3,960億元、攀升至5兆9,520億元;其間除107至108年度略有下跌外(322億元),其餘各年間,中央政府債務節節攀升。在政府財政確實有餘裕的情形下,既有債務若沒有因多還債而減少,也應該維持不變,絕對不會出現,政府財政有餘裕、債務卻又同時增加的情形。此種號稱有剩、而且越剩越多,卻又要持續不斷借錢的「賸餘」,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為馬的「賸餘」。

第三,在債務不斷攀升的情形下,所謂的「賸餘」,很有可能是跟後代子孫「硬借強取」而來的。試想,總預算有歲入歲出賸餘100,另有特別預算,經由舉債因應歲出100。此時,就整體財政收支(總預算加計特別預算)來看,並無賸餘;但只要在宣傳時,刻意轉過頭去不看特別預算、只看總預算,仍然會有歲入歲出賸餘100。這種透過由後代子孫負擔的債務所「創造」出來的「賸餘」,是不折不扣的欺世盜名。

最後,政府有許多本帳,展示其中一本的賸餘,並無法呈現財政全豹。以今年度為例,不考慮國營事業與非營業基金預算,中央政府除年度總預算外,尚有: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新式戰機採購以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共四項特別預算。其中,除總預算可能出現「歲入歲出賸餘」外,四項特別預算—由於歲入皆為零—全都是「歲入歲出差短」(短絀)。拿總預算賸餘作為政績宣揚,然後選擇性忘記、不說清楚其他預算的差短,豈無雞鳴狗盜之嫌?

債務 共享經濟 績效

延伸閱讀

郭台銘拋2030全換電動機車 經濟部:7年經費上兆恐排擠政府財政

高雄市軌道建設檢討與因應 學者、議員提醒財政問題

【專家之眼】失控的巨靈與吹破的牛皮

歲計賸餘6億如何花?黃敏惠喊話中央埋單鐵路高架工程款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布林肯與美中台

繼去年六月之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二度訪中,與上回雙方商定不同的是,此次是應中方之邀來訪,這可從硬體與軟體的結構來加以分析...

【專家之眼】為何新政府首應廢除新青安方案?

新政府即將啟動,準閣揆卓榮泰日前表示,將以年輕人最在意的政策為施政重點,而「居住正義」高居首位。而當前影響房市最巨的政策...

【專家之眼】呷人夠夠!當沖降稅還有臉提「三延」?

2016年國際資本市場黑天鵝充斥,全球股市狂瀉,我國也不例外,台股冷颼颼,量能創15年來新低。當時行政院長林全裁示,為振...

【專家之眼】90天賞味:進口鮮奶也能算鮮奶?

近期有一位號稱是知識型網紅的「石總監」,在YouTube、IG、FB與抖音等網路平台上,大力推薦全聯販賣的紐西蘭進口鮮乳...

【專家之眼】借、掏、跑三部曲—始亂終棄的渣男基金

有一個政府單位,以收支自主為基礎成立,目的在「燒錢」;但成立後,收入沒有實現,只好舉債度日。在借到頂、借到滿後,開始每年...

【專家之眼】政客無能挑起戰端 豈能徵稅理應賠償

兩岸情勢緊張,衝突危機升溫之際,國家安全局長蔡明彥面對政府研擬開徵戰爭稅以籌措軍費傳聞,對外公開透露確實曾經研議此項課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