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略古詳今?被公民科霸凌的中學歷史
最近聽朋友說,幫孩子複習國中社會時,發現同樣的內容,分別在歷史、地理及公民科重複出現。還有高中歷史教師把歷史課本的目錄給公民老師看,後者覺得它就是公民課本。這不僅令人懷疑中學的所謂社會領域,是否只教公民。更嚴重的是,歷史教育除了飽受批評的去中國化問題之外,恐怕連歷史的本質都消失了。
以國中社會一下為例,同樣是陳述台灣多元族群,在地理的「台灣的人口組成與多元文化」、歷史的「戰後台灣的經濟與社會文化」及公民的「多元文化與社會」多有重疊;又如「國語運動」對文化的衝擊,歷史課講了一次,公民課又再批一次,彷彿唯恐學生記不住。
猶記得108課綱剛出爐時,很多人認為高中第二冊中國史被融入東亞史非常離譜。若再翻看課本的話,八成會吐血。過去要花一、兩個學期才能讀完的明代之前的歷史,如今只占三分之一學期,而且只有兩章,其名稱各為「國家的統治」及「社會組織」,真的會讓人誤以為是公民課本。
地理還好一點,至少保留了它的專業,如經緯度、時差的計算等等。歷史就很慘了,除了目錄看起來像公民之外,屬於歷史最重要的「時間」因素,竟也消失殆盡。如高中第一冊台灣史,為了符合主題式教學的規範,有的版本敘述完台灣的政治,又再倒回頭去看滿清時期的經濟;有的版本甚至連政治議題也不管時序,先講「台澎金馬一體化」,再談「日治時期的政治與社會運動」,令人暈頭轉向。
或許編書者也發現不對勁,所以各出版社紛紛在課本前面貼了年表來補救,但學生的基礎不足,恐怕效果有限。老師教起來也很頭痛,因為學生什麼都不知道。
主題式教學,實為教改的「傑作」,早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時,就喊得震天價響。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教改人士對傳統教育理念諸多批判,其中被鬥得最狠的,莫過於分科教學。他們認為,基礎教育不宜過度專業,否則孩子們的學習會變得破碎、見樹不見林。所以他們主張打破分科,改為領域教學,並且以同一個主題來統整。譬如以荷花為主題,國文可以講王冕畫荷花奮鬥的故事,生物可以研究荷花的構造,音樂可以唱跟荷花相關的歌等等。
主題式教學乍聽之下很有趣,實際上則可能什麼都學不到。曾聽一位教授說,他到美國觀摩教學,一整個學期都以金魚為主題做跨領域教學,結果後來大家只記得金魚,其他都忘光了。
人類知識的累積,之所以會形成分科,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想了解萬事萬物的原理,非得從不同的面向切入不可,何況每個人在不同面向又各有所長,樣樣精通者極為罕見。王陽明對著竹子想「格物」,因格不出所以然而放棄,這是他沒有用對方法,絕非格物不可行。主題式教學和王陽明的格物類似,都是漫無目標,東拼西湊,缺乏明確的系統,恰恰陷入當初教改者所批判的「破碎」學習。
平心而論,所謂的統整、跨領域,在21世紀的今天,確有其必要,但應該由不同專業者組成團隊,互相交流、學習、合作,才能激發新的創造。教育的統整,則應由各科教師不斷地對話與研發。換句話說,統整原本應是一種有待嘗試與驗證的教學手段,不可能立即普及。教改妄想透過教科書去天馬行空地要求教師摸索,結果將導致基礎教育的崩壞,畫虎不成反類犬。
以主題來進行統整教學,過去只及於九年一貫,如今往上延伸到高中而成為十二年國教,具體落實到108課綱之後,就變成普遍的大災難了。在以公民的理念為主題的霸凌之下,別說中國史、東亞史霧煞煞,連台灣史都可能學不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