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特教生失控毆打老師…諮商師列衝動行為「循環7階段」:情緒爆炸時「減害優先」
這幾天在網路上流傳某高中課堂上的影片,我看過了,實在令人捏把冷汗。如果你沒看過,那也別找來看。這樣的影片不該被流傳,不然叫當事人情何以堪。
但如果你看過的話,特別是學校老師,或需要輔導管教那些容易情緒失控,或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的大人,不妨當做教材,想一想下一次遇到時,可以怎麼應對。
我們不知道這事件之前,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從影片中那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反應的演變,可以明顯辨識出典型衝動行為循環七個階段(Phases of Acting – Out Behavior)中的其中幾個階段。
先講一些學理,這七個階段分別是冷靜期、誘發期、焦躁期、加速期、爆炸期、緩降期、恢復期。我試著淡化影片中的細節,只講原則就好。
(一)冷靜期(Calm):是孩子沒有情緒失控或暴怒的時候。容易情緒失控的孩子,在校園中多數時間是處在冷靜期的;但偶爾爆走個一、兩次,真的會人仰馬翻。
(二)誘發期(Trigger):情緒被喚起必有誘發因子,也許是同學間的摩擦、聽到巨大聲響,或者解不出題目等,任何都有可能。若誘發因子持續,當事人的憤怒情緒就會開始升溫。
(三)焦躁期(Agitation):孩子的情緒上來,但還沒失控。但說話聲音漸大、語氣漸凶、焦躁難耐、碎念,偶而出現忍耐與壓抑怒氣的舉動,但看起來一副就要爆炸的樣子。
在這事件中,當事學生確實有出現一段焦躁期,他沒有立刻出手攻擊老師,而有試圖忍耐或表達,只是語氣和怒意都令人感到充滿攻擊性。
(四)加速期(Acceleration):情緒快速升溫,戰火一觸即發。當事學生衝上台與老師對峙的那當下,短暫的幾秒鐘,可以視為是加速期。接著很快就進入高峰期。
(五)高峰期(Peak):情緒來到最高點,通常是失控、攻擊或衝動行為出現的時候。此時的破壞力最強,可能會傷害自己、傷害對方,也可能波及其他同學。當事老師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攻擊而受傷的。
(六)緩降期(De-escalation):情緒爆炸與失控行為出現後,也許是被拉開,也許是生氣到累了,激動情緒開始慢慢降下來,但仍存在著怒氣。
(七)恢復期(Recovery):事過境遷,情緒完全冷靜下來。
為什麼你需要辨識出這七個時期?這樣你才知道失控的孩子正處在哪個階段,然後這個時候你該做什麼。
從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中,其實明顯可辨的是,當事學生曾處在誘發期、焦躁期、加速期和高峰期這四個階段。
① 當孩子處在誘發期時,管教者的任務是「移除誘發因子」;
② 處在「焦躁期」時,管教者的任務是「明確指令」、「給予選擇」或「轉移注意」;
③ 處在「加速期」時,管教者的任務是「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也跟著爆炸」;
④ 來到「高峰期」時,管教者要做的,就是「保護安全」,而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安全,再來是其他在場者的安全。該討救兵就趕快找人,該疏散就疏散,其實更早的時候就應該找人幫忙了。
你會說,這不是治標不治本嗎?
沒錯,處理校園中情緒正要失控學生的策略,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減害優先」,而非「說服孩子不要情緒爆炸」。
因為,會爆炸就是會爆炸,不然這些孩子就不會是特殊生了,就不會需要額外的特殊教育介入了。但好消息是,每個孩子每次爆炸的模式,都有跡可尋;只要能充分掌握,還是可以相安無事。
前提是,學校裡的每位與孩子有接觸的老師,都要清楚資訊、充分掌握,甚至,班上學生還要能合作才行。要整合這些,其實很不容易,老師們辛苦了!
我這篇文章不是寫來檢討誰的,而是希望第一線的老師更有能力應對這類突發事件。真實的情況是,這類學生情緒失控的事件,在許多學校可是三番兩頭就在發生,相關的老師們疲於奔命。
每次去學校裡頭和老師們談孩子的情緒風暴或衝動行為議題,我一定會提到這七個階段。想更深入了解,你也可以參考陳品皓心理師寫的《暫停情緒風暴》,裡頭的說明與介入策略相當具體明確,值得一讀。
(本文出自臉書粉專「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