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退林還耕 中國遇上糧食危機?

成都天府環城綠帶道路旁的綠地,已經平整為耕地,即將被種上糧食作物。(取材自微博)
成都天府環城綠帶道路旁的綠地,已經平整為耕地,即將被種上糧食作物。(取材自微博)

中國推行20多年的「退耕還林」政策近期大逆轉,不顧早已變遷的時代背景,這一波強迫復耕的大秀,讓人不禁要問,難道一再宣稱「端穩14億人飯碗」的這座「大國糧倉」,遇上了難以啟齒的糧食危機?

多位四川省成都市民近來反映稱,自己住宅小區附近綠地及環城生態公園的綠化植物突被拆除並改種農作物,「公園城市」一夕間成「田園城市」;而依官方計畫在100公里綠道開闢10萬畝稻田,一年能賺77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1105萬美元),但要442.8年才能回本。不少網民嘲諷「這壯舉比秦始皇修長城還偉大」;部分外媒與學者也不看好,預測「退林還耕」運動將失敗收場。

山坡旱地 種上水稻

今(2023)年4月以來,多位成都市民在當地問政平台反映,周遭的綠色植物不知何時一批批消失,換成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美國之音報導,除了成都,河南等地基層政府也傳出大推「退林還耕」運動,不僅剷平樹林果園改種糧食,還把水稻種到山坡旱地上,以盡量多種,確保糧食安全。推行多年的「退耕還林」政策疑退場,由「退林還耕」取而代之。

在問政平台及微博上,多位網民上傳當地林地被改為耕地的照片,其中包括,河南省近200名地方公務員帶頭將整片樹林連根拔起,並填平周邊水塘濕地,以便重新整地,改種糧食。

四川成都的作法最為極端,當地政府於2017年斥資341億元修建上百公里長的「環城生態區綠道」,原定今年底完工,但4月底,剛植栽好的綠化植物被以「復墾復耕」為由剷除。網路上流傳的照片顯示,幾近完工的生態園、荷塘等設施,竟又成一片荒地,總面積高達10.1萬畝,引發網民「浪費公帑」的批評聲浪。

對此,「中國網」先後刊文表示,成都多處拆綠還耕,屬於按照政策要求推動復耕,的確會鏟掉繞城綠化帶,但不存在違規。涉及整改項目的土地「從一開始都是耕地,復耕復墾的『復』字就是恢復的意思,並不涉及土地性質的改變」,且成都多地也在推動「復耕復產」,該綠道工程的金額也不如外傳得那麼高。

2022年4月,成都環城生態區範圍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界樁。 ‍(取材自極目新聞)
2022年4月,成都環城生態區範圍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界樁。 ‍(取材自極目新聞)

網諷:壯舉舉世無雙

但許多中國網民不買這筆帳。有網民說,成都環城生態公園100公里串聯起121個公園卻「被復耕」,「花了341億打造的天府綠道公園,得收多少大米才能回本?」他算了一筆帳,以一畝水稻可獲770元利潤計算,在不算地租的情況下,10萬畝地一年能賺7700萬,但這要442.8年才能收回公園成本。

「這沒有算復耕的費用,拆遷,養田培肥,引水等等。僅僅就是在正常的稻田上種水稻。就算雙季種植,也是同樣利潤也要2214年。」這位網民最後無奈的吐槽:「真是千秋萬代子子孫孫的責任啊。這算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啊!比秦始皇修長城還偉大」。

網名「查言觀瑟」的博主5月9日在百度發文質疑說,既然缺糧,為何不把全中國各地大量的高爾夫球場拆掉,復原為耕地?一來永續發展,還能減少為維護球場所浪費的大量化肥及水資源。這項主張獲得不少網民支持,但也有人留言揶揄:「高爾夫球場是貴族休閒玩樂的地方,誰敢動?」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部分地區還疑似出現「退路還田」的「進階版」政策,有網民發文稱,近日一鄉幹部到當地辦事時在辦公室說,現在的鄉鎮幹部真累,退耕還沒結束,馬上又要搞「退路還田」。這讓發文者大吃一驚,「怎麼又冒出個『退路還田』新詞語呀」,通村通組公路還馬上面臨「大手術」。

湖北省黃岡市農民齊大利說,數十年前,當地政府根據上級政府「修路致富」指示,在村與村之間的農田開闢道路,方便將農副產品運往城市,現在卻說這些路屬基本農田,要恢復農田。「這真是瞎搞,把老百姓搞慘了。」他說,村與村通公路是一件好事,老百姓運生產材料,生活慢慢好起來了,現在又說要把路挖了種地,「真是瘋了啊」。

有的小區附近的綠地和環城綠道被拆除,馬上要種上玉米等作物。(取材自微博)
有的小區附近的綠地和環城綠道被拆除,馬上要種上玉米等作物。(取材自微博)

學者:違反農業常識

美國之音引述旅居德國的水利工程專家王維洛表示,從近期中國網路流傳的大量視頻來觀察,中國各地這一輪「退林還耕」的運動,不僅手段粗糙,且違背了耕種前、應涵養地力的農業常識。例如有一段影片中,農民在插秧前拚命往土地上撒石灰,意在減緩土壤中的鎘的釋放、減輕上面種的莊稼的鎘含量,這是一種投機的耕種方式,不是在治理土壤的污染問題。

中國政府的「退耕還林」政策始於1999年,當時是為解決盲目毀林開墾亂象及陡坡、沙地耕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洪澇、乾旱與沙塵暴等現象,而將種植效率較低的土地陸續停耕,恢復植被。

不過,這項政策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號令下已明顯轉向。

今年初,各級地方政府還傳出先後組織「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也就是俗稱的「農管」,他們擁有自己的制服、車輛與執法裝備。官方稱這是由原來的種子、農藥、獸藥、飼料、農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多個領域的執法隊伍整合而成的隊伍,但這群「農管」近日密集下鄉,粗糙的執法被村民形容為「村霸」,也不免讓人聯想是否與執行「退林還耕」政策有關。

凸顯政府糧安焦慮?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指出,中國「農管隊」的雛型早在2018年就已出現,估計全中國總計有8.2萬名在編在崗的農業執法人。在中國經濟放緩、政府裁員額度達5%的大環境下,農管執法隊伍卻逆勢崛起,代表中國打算加強農村的維穩。

「退林還耕」運動則凸顯中國政府對國際局勢與糧食安全的焦慮感。王信賢表示,今年的預算裡頭代表安全的預算也增加很多,糧油物資儲備支出增幅是最多的13.6%,按照中國自己的定性,就是說,一旦發生衝突被封鎖的時候,其必須自給自足,這是習近平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

農民稱官方正以「退路還田」名目在橋上鋪土種植農作物。(取材自微博)
農民稱官方正以「退路還田」名目在橋上鋪土種植農作物。(取材自微博)

政治力強迫復耕 學者:魔幻劇

中國真的存在糧食危機嗎?5月11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長叢亮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名為「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的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自主率逾100%,人均糧食占有量480公斤,也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但叢亮也坦言,中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仍存在薄弱環節,到2022年底全國應急加工能力每天可達164萬噸,只能滿足全中國人民2天的需要,可見中國糧食危機問題仍不可小覷。

報導指出,無論「退林還耕」的背後動機為何,多數分析人士都對此一最新政策不表樂觀。

湖北學者賀海波5月11日透過觀察者網發表文章稱,各地「退林還耕」是在上演一幕幕「讓人頗感魔幻的現實劇」。根據他實際的田野調查,當局要求農民開墾貧瘠的土地,不僅違背自然常識,還禁止農民種植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反而要賠錢改種糧食,更是違背經濟常識。尤其已經習慣城鎮生活的年輕農民還要被迫回鄉種田,這也違反農民生活常識。

賀海波並表示,地方政府為了擴大耕地的政治任務,不惜祭出補貼,還號召不懂農業的地方官自己下地幹活,反招致群眾「作秀」的惡評。

美國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則批評,中國的做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無視「退耕還林」是基於土地貧瘠、種植效率差或污染等因素,如今反用政治力強迫復耕,效果堪慮。

邱萬鈞表示,「一旦這個土地已經不是農業用途的情況下,你要改成農地,有一定的困難,到時候能不能真的種植出來品質良好,甚至於說安全的糧食,都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網民貼出照片,諷「水稻插秧機到了路上但忘了關了」。(取材自微博)
網民貼出照片,諷「水稻插秧機到了路上但忘了關了」。(取材自微博)

相關新聞

花萬元要進南昌火箭發射場卻被騙 陸政府出手管制

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將於3日下午17時至18時實施發射任務,時逢大陸五一連假,數萬人湧至發射場周邊觀看火箭發射,大陸...

華為火燒車釀3死!死者妻突刪質疑貼文籲勿打擾 網納悶:有什麼協議?

一輛華為「問界M7」電動汽車26日在山西追撞起火釀3死引發熱議後,原本出面質疑車廠的死者妻子昨夜突然發表聲明,要大家刪除...

五一連假大陸多校禁大學生組團出遊 網友酸「更合適辦托兒所」

中國五一勞動節連假明天登場,官方拚旅遊消費之際,近日傳出多地大專院校下令禁止學生組團旅遊。消息一出,引發輿論批評校方根本...

中國閱讀率調查平均破8成、逾3小時 陸網友吐槽:我都看小紅書

日前中國發布2023年全國民眾閱讀習慣調查,結果顯示包括各類閱讀媒介和出版刊物在內,整體綜合閱讀率高達81.9%,比2022年提升0.1%,亮眼的數據卻換來許多中國網友吐槽,認為數據是在作秀。

廣東暴雨4死10失聯 撤11萬人

中國大陸南方連日暴雨,廣東成為重災區。據廣東省有關部門昨晚消息,連日強降雨導致廣東多地受災,已造成四人死亡,仍有十人失聯...

雷暴前夕廣州1秒變天黑 動物們園內狂奔

受颮線移近的影響,廣東省日昨迎來劇烈天候,廣州市「一秒入夜」,颮線過境期間帶來雷暴大風、短時強降雨。長隆野生動物園內,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