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接外長、對台態度何解? 2024陸「兩會」 外界聚焦4點

今年中國全國「兩會」4至5日先後登場,外界有4大關注焦點:經濟成長目標、人事任命、對台態度及人口問題。此外,這次兩會也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上任後首次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報記者/廖士鋒 攝影
今年中國全國「兩會」4至5日先後登場,外界有4大關注焦點:經濟成長目標、人事任命、對台態度及人口問題。此外,這次兩會也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上任後首次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報記者/廖士鋒 攝影

今年中國全國「兩會」4至5日先後登場,外界有4大關注焦點:經濟成長目標、人事任命、對台態度及人口問題。此外,這次兩會也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上任後首次發表「政府工作報告」。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經濟方面,官方訂定的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目標備受關注。專家普遍估計,中國政府會將全年經濟成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這一目標既與去年一樣,也與地方各省設下的平均經濟成長目標的5.4%相符。此外,中國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分析,5%也是市場對穩定成長、穩定就業的共識數據。

青年就業問題也是經濟關注焦點,「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經濟高級分析師徐天辰向BBC表示,中國在疫情時擴招了研究生,這幾年將陸續畢業,加上技術職位培訓不多,青年失業率恐仍居高不下,預料當局會推出諸如發動國企增加短期就業職位等政策。

政治方面,焦點在於2023年被免職的前外交部長秦剛及前國防部長李尚福的繼任人。其中,李尚福的繼任人已告明朗。但外交部長目前由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回鍋擔任,外界認為只是過渡狀態,因此繼任者是否能在今年「兩會」上明朗,受到矚目。

華爾街日報先前預測,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任中國外交部長的是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長劉建超。香港01報導指出,劉建超在今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前夕曾出訪美國,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民主共和兩黨聯邦參眾議員等人。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聯部長訪美是不同尋常的,對劉建超這次訪問最可能的解釋,以及布林肯接待他的原因,就是劉建超很可能出任中國外交部長。

在副總統賴清德當選下一任台灣總統,加上金門漁船翻覆案未平息的情況下,中國對台態度也是「兩會」關鍵。

旅美中國學者鄧聿文27日在德國之聲(DW)撰文分析,中國今年可能會提升反獨促統壓力。因此在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負責對台事務的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乃至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台灣議題有沒有新的說法,值得關注。

官方今年1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人口為14.1億人,減少了208萬,已連續2年負成長。為因應未來勞動人口下降,徐天辰指出,今年「兩會」上可能會提出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預估平均退休年齡將延遲2至3年。

中共 職位

延伸閱讀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稱:美企不想成為「餐桌」和「菜單」

終止大陸全國人大代表資格!秦剛等11人遭罷免、辭職 間接駁回前外長死亡傳聞

李尚福遭從大陸國防部「中共中央軍委」名單中移除

對比布林肯「餐桌菜單論」 華春瑩推文舉王毅問該選誰

相關新聞

台北燈節上海團來台被擋 陸委會2度「封殺」上海台辦主任

大陸文旅部十七日宣布近日將恢復福建、上海團客赴台旅遊,台北市府馬上邀請上海市官員二月來台參加二○二五台北燈節,但陸委會審...

領大陸身分證開鍘!跆拳道選手李東憲等3人註銷台灣身分 不得享健保

先前網紅影片稱台灣可能有10萬人領有大陸身分證,引發關注。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23日宣布,陸委會目前接到10幾件具體檢舉案...

校外砍殺釀1死!蘇州日本母子遇襲案 大陸男子判死刑

共同社今天報導,中國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法院今天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日本母子遇襲案男嫌死刑。對於被告的作案動機,法院審理未提及日...

廣東梅大高速坍塌致調查報告發布 問責32名公務人員

2024年5月1日凌晨,廣東梅州市至大埔縣高速公路茶陽路段(梅大高速)發生塌方,導致23輛車掉落,造成52人死亡、30人...

救陸客觀光信心…泰總理2月訪陸 盼平息演員遭拐風波

大陸演員王星遭拐至緬甸事件後,重創陸客赴泰旅遊市場,泰國旅遊與體育部長索拉翁(Sorawong Thienthong)廿...

彭斯訪港時提黎智英案 港國安公署和保安局點名譴責

前美國副總統彭斯日前訪港時提及黎智英案,香港國安公署和港府保安局今發言,點名批彭斯「妄圖干預香港司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