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曝曾聯繫郭台銘「但語音信箱」 趙少康喊回來吧:集中選票為大局

維修費超乎想像 專家點名這6家電「耗電容易壞」:千萬別買

作品「看似平淡但膏腴且深邃」 林文月溫婉風範曾造就台大「賞月團」

作家林文月辭世,她曾於台大任教,氣質溫婉一如她的散文風格,還曾造就「賞月團」校園故事。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潘俊宏攝影
作家林文月辭世,她曾於台大任教,氣質溫婉一如她的散文風格,還曾造就「賞月團」校園故事。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潘俊宏攝影

作家林文月辭世,她曾於台大任教,氣質溫婉一如她的散文風格,還曾造就「賞月團」校園故事。台大中文系名譽教授何寄澎表示,林文月的作品就特別在於看似簡單,但實則膏腴而待人細細咀嚼。

林文月出生於1933年,她在上海日租界長大,從小接受日本教育,12歲以前是「日本籍」,因台灣光復舉家遷台,並學習中文。她師承文學名家臺靜農及鄭騫,除有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學位,另曾於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就讀,致力研究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

何寄澎與林文月結識多年,並曾受國立台灣文學館邀請,以林文月為研究對象,撰寫「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何寄澎今天向中央社表示,散文關乎寫作者的生活細節,生命當中從來有許多巧妙因緣,而林文月認真、莊重看待每個因緣,那也就成為她筆下不同世界。

何寄澎表示,林文月的散文風格是樸實、冷靜而平淡的,有些作家擅長以絢麗文字讓人大感震撼,而林文月選擇以收斂的文字讓人慢慢咀嚼。「我覺得比較難得的是她一直在挑戰自我,她會挑戰奇特的手法寫作,所以她是這樣的,樸實下有華采,看似平淡但膏腴且深邃。」

何寄澎回憶,有年他到林文月家中作客,林文月告訴他要「模擬古人」來創作,也就成為林文月後來的作品「擬古」,「她研究古典文學,對文體非常熟悉。我聽了告訴她,現代散文是沒人這樣做。這個例子就是說明她不斷會找新方向,是個對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溫和端莊,但是完美主義者。」

林文月於台灣出版最後一本作品為「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書中集結多年來未曾輯印的林文月眾多文章。有鹿文化創辦人、書藝家許悔之向中央社表示,稿子橫跨多年,但都整理得清清楚楚、一絲不苟,可以看出她的處事嚴謹及自律,早期稿子是手寫,就算要改字,她也會一一修塗重改。

許悔之分享,記得15年前他創立有鹿文化,希望邀請林文月撰書,「我準備合約,她卻把合約退件,說要支持、祝福我的出版社,那些擬好的版稅她不要,她只要一塊錢。」林文月待人寬厚,相信她與許多人都擁有不同的溫暖故事。

除文學領域上的成就,林文月還是台大中文系名譽教授,她在1993年於台大退休後赴美國定居。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楊宗翰回憶,林文月當時在台大任教,曾因為她優雅、端莊的氣質,吸引學生欣賞她教書模樣,「大家會說那是『賞月團』,是當時有趣的台大校園故事。」

台大 日本 許悔之 上海 美國

延伸閱讀

翻譯過「源氏物語」!連戰表姊、旅美作家林文月過世 享耆壽90歲

「寫給故鄉的情書」 頭城作家寫下30位在地職人故事

賴和珍貴文物贈台文館 傳承文字力量與台灣精神

學者、作家探索台灣精神 巫永福獎27日頒發

相關新聞

缺蛋缺電缺工更缺安全感 「缺」字獲選台灣2023代表字

從缺水、缺電、缺口罩、缺疫苗、缺快篩.....到今年的缺工缺蛋,台灣民眾最缺的其實是安全感?「台灣2023代表字大選」票...

國際返還遺骨首例 牡丹社事件原民遺骨今下午抵台灣

英國愛丁堡大學正式歸還1870年代牡丹社事件中4具流落至愛丁堡大學的排灣族祖先頭骨,3日舉行遺骨返還儀式。這是台灣原住民...

醫師禁登醫療廣告 判違憲

醫美診所黃姓醫師在臉書刊登醫療廣告挨罰五萬元,不服處分提行政訴訟,承審法官認為醫療法規定有違憲疑慮而聲請釋憲,憲法法庭認...

國寶窄門 故宮文物命運大不同

每逢國慶,故宮總是會推出「國寶展」,今年也不例外,展出七件國寶,以及六件等待文資局審查的「候選國寶」,預計三個月內分曉。...

市區道路這麼多 為何還會塞車?1989年《天下雜誌》已有解答

近年來關於都市主義(Urbanism)的討論,源自歐洲的「人本復興」概念當紅;反觀台灣長期缺乏公共空間對話,深陷「汽車本位」意識形態泥沼,行人意識初萌芽。身處轉型風口浪尖的台灣城市,應該如何擁有「人本城市」再生的可能性?

所有權纏訟10年落幕 美法院判決兩蔣日記歸我國史館

故總統蔣介石與蔣經國私人日記在內的十五箱文件,存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近十八年,中華民國政府、蔣家後人與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