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搶先近1小時宣布停班停課? 屏東縣府要查圖卡外洩

不斷更新/北北基桃宣布了! 宜蘭、苗栗以南等15縣市颱風假資訊一覽

亞運拳擊/4強「兩岸大戰」不敵中國楊柳 陳念琴收穫銅牌

頻繁換工作心很累 跪問「如何找到人生志業?」網友大推這些方法

找到符合自己志趣的工作才能做得長久。示意圖/ingimage
找到符合自己志趣的工作才能做得長久。示意圖/ingimage

近日PTT 的Career Plan版上有鄉民提問「各位用什麼方式找到志業?」引發熱烈討論。網友大推要去多方嘗試找出興趣多去實習、旅行,或甚至擔任志工都是很好的方法,也可以透過性向測驗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在該篇文章中,原PO表示目前待業中,但父母一直問自己接下來要幹嘛、什麼時候要穩定下來之類的,原PO說自己27歲還沒找到明確的志向,對飄浮不定的自己感到自卑,很想趁還沒進入婚姻前,趕快找到志業穩定下來,但目前看來實在很難,因此向廣大鄉民求助「該用什麼方法才能找到人生的志業呢?」

網友分享「多跟不同人相處、做志工(醫院、野外)、臨時工、多逛逛其他城市、用腳而不是交通工具,放慢腳步你可以看到更多東西,瞭解人生百態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還有網友建議「可以跟你很有人生方向的父母聊聊」;也有網友表示可以嘗試「職業的適性測驗」進而找出自己的熱情與天賦,因為每個人的標準答案都不同,唯有自己透過「不斷嘗試」才可能找出答案,進而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黃若薇表示想要擬定個人職涯方向和探索職能性向,使用職涯的性向工具是一個不錯的起點。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您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技能和傾向;其次,不要害怕嘗試新的事物和探索新領域,鼓勵求職者多參與社群活動、尋找實習機會或志工工作,這些都可以幫助拓寬視野,並與不同領域的人們交流,進而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黃若薇指出根據1111人力銀行資料庫顯示,目前工作機會數達65.4萬,企業顯示徵才熱度未減,現在也是一個轉職的好時機。

黃若薇提醒,正在轉職路上的人,不妨藉由客觀的檢測工具,挖掘自己可能還適合哪些工作,利用1111人力銀行性向測評工具「九大職能星」,為自己找出競爭優勢與潛在職能。求職面試前要先「知己知彼」,做足功課了解應徵之產業、企業外,更重要的是必須知道自己具備哪些優勢。1111的「九大職能星」測驗,可透過職能和興趣來釐清自己職涯和求職方向。除輔助了解自我的「九大職能星」測驗,加上聚焦精準的履歷自傳「籌碼」,施以策略「選對時間」,憑藉掌握上述重點,才能成功出擊、順利卡對位。

求職 職涯

延伸閱讀

選罷法排黑修錯方向? 人權協會:im.B詐騙是「黑白掛勾 非參選」

學習看到孩子優點 就能看見他的天才、賞識他獨特天份

頻繁換工作心很累該怎麼辦?人力銀行建議「這麼做」

見空姐歧視「菜英文」秒丟飯碗…他問空服員轉職能幹啥?網眾說紛紜

相關新聞

戶外勞工缺高溫保障 專家:別等熱死才重視

極端氣候讓全球陷入熱浪,七月以來,台灣熱傷害通報人次也居高不下。專家指出,國內訂有高溫作業指引,明訂高危行業需參考「綜合...

工地犯1大忌…師傅暴怒撂話「不做了」 他超內疚:對不起整個工班

夏季酷熱,連帶影響人的脾氣也會變得暴躁。一名水泥工表示,日前於中午時段前往某個工地,因為吵到一名正在睡午覺的師傅,導致對方瞬間暴怒撂狠話「不做了」,讓他非常內疚,深深覺得「對不起整個工班」。

隱忍到底?遭遇職場性騷擾「76%選擇不通報」 最大原因曝光

遭遇職場性騷擾後,絕大多數的受害者選擇保持沉默,主要原因是舉證困難,擔心被吃案。對照2023年6月起,台灣#Me Too狂潮為何風起雲湧?正是因為社群媒體的匿名性,為爆料者提供了某種支援系統。

四分之一上班族曾被性騷擾、多源於權力不對等…尤其「她們」很受傷

在問到「過去工作經驗中,是否曾目睹、耳聞同事或自身經歷過身體或言語上的性騷擾?」時,約有1/4(26%)的受訪者表示「自身曾受到騷擾」,比例相當高。這相當於每4位上班族中,就有1位被性騷擾。再經過交叉分析,當中近九成是女性,男性比例約為一成。

逾7成人同意吃豆腐、開黃腔皆是性騷擾 還拿升職加薪作交換條件

針對層出不窮的職場性騷擾爆料,《遠見》快速啟動「職場性騷擾 #MeToo」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得到驚人的回覆。首先在職場性騷擾的定義上,儘管受訪者對於何種行為構成職場性騷擾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卻顯示出民眾對性騷擾的認知範疇逐漸擴大。

員工請特休假辦護照…老闆心疼呼籲「公家機關六日營業」網看法兩極

當勞工進入一家公司服務滿半年或是一年後,就能享有特休假,而特休假的立法精神是為了使勞工能適時釋放工作上的疲勞。有雇主發現員工為了去外交部辦理護照更新手續,而向公司請特休假,於是喊話希望公家機關可以周末營業,引發兩派看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