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未因禁令減少…基隆潮境海岸垃圾淨灘 近年都是瓶蓋最多

基隆海科館參與國際淨灘行動,分析去年潮境海岸垃圾類別,塑膠瓶蓋數量仍居首位,寶特瓶第2名。圖/海科館提供
基隆海科館參與國際淨灘行動,分析去年潮境海岸垃圾類別,塑膠瓶蓋數量仍居首位,寶特瓶第2名。圖/海科館提供

基隆市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將去年在潮境海岸撿拾的垃圾分類,塑膠瓶蓋數量仍居首位,寶特瓶是第2名。塑膠吸管限制使用政策已執行4年多,但去年海廢中的吸管數量未見減少。學者認為國內寶特瓶回收率高,部分可能來自境外。回收時為減少體積壓扁瓶身,丟棄被瓶蓋,才會相對較多。

海科館自籌建時期就參與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推動環境教育,10多年來帶動學校、環境教育單位和民間組織投入。佛光山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今天就帶領400名護法委員及宗教義工參與,受天候影響未到海岸淨灘,仍在海科館透過導覽解說,了解地球現在面臨的迫切問題,一起為改善海洋環境付出心力。

海科館說,國際淨灘行動不單單是在海岸撿拾垃圾,而是要透過淨灘行動,喚醒大眾對於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的反思,繼而從源頭減量,才能有效的減緩陸上垃圾流入大海。

海科館參考美國海洋保育協會分類方式,把垃圾來源分成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個人醫療衛生、漁業與休閒釣魚、抽菸及當地關心的廢棄物5大類,再從中細分成19項,分別計數,這些數據是大眾對於環境敏感覺知的重大訊息來源,也可供研究人員研究政府制定相關法規的依據,以及企業修正產品的方向。

海科館去年和諸多企業、學校在潮境海岸淨灘,統計出去年潮境海岸垃圾類別排行,塑膠瓶蓋在近幾年一直居於首位,寶特瓶是第2名。國內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2019年7月上路,但去年海廢中的吸管數量並沒有因為禁用而減少。

海科館研究人員說,台灣寶特瓶回收率一直高達80%以上,成效顯著。現在海岸撿拾的垃圾,寶特瓶和瓶蓋數量驚人,不乏來自境外,隨著洋流漂來台灣。寶特瓶並未強制連同瓶蓋一起回,可能因此造成瓶蓋相對較多。

基隆海科館參與國際淨灘行動,分析去年潮境海岸垃圾類別,塑膠瓶蓋數量仍居首位,寶特瓶第2名。圖/海科館提供
基隆海科館參與國際淨灘行動,分析去年潮境海岸垃圾類別,塑膠瓶蓋數量仍居首位,寶特瓶第2名。圖/海科館提供
基隆海科館參與國際淨灘行動,分析去年潮境海岸垃圾類別,塑膠瓶蓋數量仍居首位,寶特瓶第2名。圖/海科館提供
基隆海科館參與國際淨灘行動,分析去年潮境海岸垃圾類別,塑膠瓶蓋數量仍居首位,寶特瓶第2名。圖/海科館提供

吸管 垃圾分類 基隆 廢棄物 海科館 淨灘

延伸閱讀

小六生失聯短暫在柯文哲造勢場 基市:加強聯繫機制

基隆家長盼提升牙科醫療服務 長庚計畫整建牙科空間

基醫牙科開設身心障礙門診 基隆單親爸爸免帶女兒奔波

真相大白!基隆國小生不是「小草」:被罰寫心情悶、經過晚會湊熱鬧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台灣觀光海域生態壓力大 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居前3

海洋景觀與海洋生態為台灣重要觀光資產,綠色和平盤點台灣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發現因人為活動頻繁,海洋生態壓力高...

明清晨北台灣留意1字頭低溫 白天多雲到晴周末再轉雨

中央氣象署表示,明天清晨北部及東半部仍較涼,受輻射冷卻影響,局部可能只有15、16度,白天溫度回升,各地為多雲到晴,僅東...

家長查不到!虐嬰行為人公告縣市不同調 衛福部要求統一

托育人員虐嬰事件頻傳,讓家長人心惶惶。「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定,違反該法49條對兒少身心虐待、屢次施暴等情況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