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石崇良:在宅醫療須搭配遠距醫療選在花蓮試辦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今天在慈濟醫學年會談衛生政策。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今天在慈濟醫學年會談衛生政策。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長石崇良今天在台中慈濟醫院舉辦的2023年慈濟醫學年會,主講「台灣後疫情時代,醫療健保政策藍圖」,他說政府將發展「社區在宅醫療服務」等衛生政策,在宅醫療須搭配遠距醫療的發展,目標選定在花蓮開始試辦。

慈濟醫學年會是慈濟醫療志業年度盛事,由花蓮、台北、台中與大林四家慈濟醫院輪流承辦,廣邀各領域醫療專家學者參加。今年是第7屆年會,由台中慈濟醫院主辦,年會主題:「後疫情的醫療變革」,豐富議程涵蓋基礎到臨床多元面向。

署長石崇良演講介紹醫療未來方向,包括與會人士矚目的遠距醫療、在宅醫療計畫等方案,他說人口老化帶來醫療需求增加,全世界都在老化,理論上病床會增加,但有些國家病床數卻往下掉,日本最明顯。日本在2000年左右,65歲以上人口占17%,20多年後高齡人口達30%,病床數竟往下降,他發現的答案,原來是靠「在宅醫療」。

石崇良表示,參考日本醫療政策計畫,從經驗知道安養機構住民與居家醫療者住院原因以感染症居多,8成住院病人只有2成真的需要住院,日本就是將8成病人就地照顧,因此健保署下一步要推「在宅急診照護」,又稱為「居家醫療2.0」,補足急症需求,先做居家醫療病人的急性化或長照機構住民的急性病,醫療體系照顧自己的長照機構住民,如能減少住院,整體醫療費用下降,再給予回饋。

他說在宅醫療問診須搭配遠距醫療,他舉疫情期間在家量血氧為例,延伸疫情期間的做法到未來要做的在宅醫療,概念簡單,困難的是如何建立醫病關係,政府也會尊重個人意願,最大好處是減少住院風險。

石崇良指出,搭配遠距醫療會開放處方權,過去健保給付遠距只限偏遠地區山地離島的專科遠距會診,修法將於11月發布,健保擴大除原本偏遠地區的遠距會診,將搭配長照機構住民的遠距照護,以統包方式納入在宅住院、居家透析。

他說擴大疫情中好的措施延伸到疫情後,變成新的照護模式,為未來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做準備,讓老人家可以真正的在地安養。

石崇良指出,未來需要有數位科技協助包含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跟線上支付才做得到,花蓮的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地域也狹長,包括藥局、醫院與診所建立一條龍的模式,將先在花蓮試辦,期待搭配花蓮慈濟醫院強大的資訊基礎,協助建立遠距醫療體系。

2023年慈濟醫學年會今天在台中慈濟醫院舉辦。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2023年慈濟醫學年會今天在台中慈濟醫院舉辦。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2023年慈濟醫學年會今天在台中慈濟醫院舉辦。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2023年慈濟醫學年會今天在台中慈濟醫院舉辦。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慈濟 石崇良 花蓮 遠距

延伸閱讀

CAR-T細胞治療819萬 本月納健保 每年約百人受惠

遠離腦中風注意3大事項 健保署出動近500人響應

中風給付條件放寬 延長病發治療時間

健保NGS怎麼付? 基本套餐定額給付 民眾可加價加碼檢測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點值若0.95元 衛福部:恐漲健保費

疫後民眾就醫率上升,造成健保點值偏低,醫界大喊營運吃不消,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審查「健保法第六十二條文修正草案」,研...

災後振興觀光補助出爐 花蓮業者質疑:納入台東很奇怪

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嚴重衝擊當地觀光。行政院院會今通過「0403震災復原重建方案」,在振興觀光部分,提供自由行花...

宜蘭民宿「早餐不准剩、垃圾要分類」…他怨爛規矩一堆 網笑:是住老媽家?

日前有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上發文抱怨,「住民宿到底要不要做乖寶寶?」他表示,現在台灣民宿的價格不但愈來愈高,主人私訂的規矩、管控也愈來愈多。讓他不禁想問「非要給民宿主人管嗎?」意外掀論戰,網友直呼「是去住民宿還是住老媽家啊!」

他轟疫苗受害救濟審1案僅80秒 薛瑞元:會前有預審機制

53歲的盧太太在接種第三劑疫苗隔天猝逝,律師指出,衛福部僅憑解剖報告中,「高血壓引起的腦幹出血性中風」,便將所有傷害歸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