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山崎麵包」接班人傳總公司身亡 周刊爆料恐與父親斥責有關

首次!Nvidia早盤直接飛越1000美元大關 帶動標普、那指走高

Google熱搜第一不是中共軍演 BBC:台灣人更關注星野源偷吃八卦

垃圾打包166萬噸創新高 環境部98億助地方多元垃圾處理

環境部雖推動垃圾減量多年,但各地家戶及事業廢棄物卻不減反增。圖為台東焚化廠。圖/台東縣府提供
環境部雖推動垃圾減量多年,但各地家戶及事業廢棄物卻不減反增。圖為台東焚化廠。圖/台東縣府提供

我國垃圾量逐年提高,根據環境部統計,2022年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總計約1123萬8654噸,但我國24座公有焚化爐陸續歲修且進入整改期,讓原先已吃緊的垃圾處理量能更捉襟見肘。截至今年6月底,全台垃圾打包暫置量累積達166萬噸,創歷史新高。環境部表示,現階段每年約20萬噸廢棄物無法焚化,隨各地方垃圾處理場完成啟用,預估2028年處理量可增50萬噸,另多元化垃圾處理預計6年投入98億元。

環境部雖推動垃圾減量多年,但各地家戶及事業廢棄物卻不減反增,焚化爐陸續歲修且進入整改期,導致各地垃圾打包暫存量愈來愈多,焚化廠正常運作的桃園市暫置46萬噸、台中22.8萬噸、台南市近30萬噸,顯示現行處理方式趕不上垃圾增加速度。

環境部表示,國內焚化爐每年燃燒量650萬噸,其中家戶垃圾470萬噸、事業廢棄物180萬噸,而每年需處理的家戶垃圾有490萬噸,由於受到事業廢棄物排擠,「所以每年有20萬噸無法焚化處理」,須送到掩埋場處理或打包。

為解決廢棄物處理問題,環境部表示,解決對策包含持續推動垃圾源頭減量,協助地方提升垃圾處理量能,透過跨部會協調增設事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及高熱質廢棄物燃料化等。

同時也已向行政院爭取並獲得同意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第2期,自今年起至2028年共6年,中央將投入98億元,協助地方以多元方式解決垃圾處理問題。環境部說,垃圾送掩埋場掩埋及打包,也是屬妥善處理方式,但地方要做好掩埋場的覆土及管理。

在協助地方提升垃圾處理量能方面,環境部指出,今年台東焚化廠及花蓮台泥氣化爐陸續投入營運,明年底新竹縣焚化廠完工後,總共每年將可增加27萬噸處理量,可逐步紓緩垃圾處理的壓力;若加上未來台南市城西焚化廠更新爐完成,預估到2028年起,焚化處理量能總共將增加50萬噸,達到年處理量700萬噸規模。

針對事業廢棄物排擠垃圾焚化量能問題,環境部表示,已與經濟部等部會已共同規畫,2022年至2025年增設12座事業廢棄物處理設施,今年至2025年預計每年增加處理量能48.5萬噸,並已協調經濟部及國科會釋出27.41公頃環保用地,提升事業廢棄物處理量能,將事業廢棄物逐步自焚化廠分流。

此外,高熱質廢棄物轉製成固體衍生燃料(SRF)作為鍋爐、汽電共生廠、燃煤火力發電廠或水泥窯的替代燃料使用,減輕焚化廠負擔。

廢棄物 環境部

延伸閱讀

環境部113年度歲出預算逾80億 列入清除石綿建材

新北將設廢棄物智管中心 智能調度免再路邊苦等垃圾車

非法偷埋廢棄物怪手司機意外「活埋」 逃跑3嫌聲押獲准

挖土機偷埋廢棄物翻覆死亡意外 警18小時搜捕幕後老闆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今年第一號颱風「艾維尼」最快明生成 對台影響程度曝光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天菲律賓東方海面已生成今年第一道熱帶性低氣壓,不排除明天到周末生成第一號颱風「艾維尼」,輕度颱風發展機...

台灣小米 將送進挪威「末日種子庫」備份保存

小米為台灣各地原住民族的重要主食,也是唯一有完整祭儀的作物。國立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團隊本月廿五日將前進北極,帶著一七○...

包租公、股民優先?石崇良:健保補充保費調整已啟動修法

為解決健保財務困境,衛福部將調整補充保費費率,包租公、股票族等擁有資本利得者恐受到影響。健保署長石崇良今表示,考量補充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