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年代旅遊丟包案外案!員工聽信林大鈞「大幹一番」 爆詐領代償金900萬

她倒車欲停被搶車位!男駕駛硬切卡位僵持 警提議猜拳未料結局超展開

好酸!三星拍片「不會壓抑創造力」偷臭iPad Pro輾壓事件 網讚:它勝出

影/為何天坑頻傳?專家提解方:施工落實三大關鍵

距離新竹縣政府僅300公尺的光明六路與縣政七街,8月20日上午出現一個長6公尺、寬3公尺、深度近3公尺的「天坑」。圖/本報資料照片
距離新竹縣政府僅300公尺的光明六路與縣政七街,8月20日上午出現一個長6公尺、寬3公尺、深度近3公尺的「天坑」。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竹縣竹北市今年發生3起天坑事件,台北市短短3個月出現的第5個天坑,引發全國譁然,土木技師專家建議,避免天坑發生應落實PDCA標準流程,針對大規模的工地應在施工前審查施工計畫,施工期間請第三方公正單位到現場查核。此外,針對道路施作應先體檢道路下方狀況,盡快建立3D管線的圖資等。

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拱祥生說,首先要避免天坑發生應落實PDCA(Plan-Do-Check-Act)的標準流程,意即計畫、執行、查核、行動,他發現竹北的天坑事件,工地的開挖深度都超過20米,建商開挖一定規模以上工地,建議應比照雙北、台中市作法,施工前應審查施工計畫,考量更周全,此外新北市更要求施工期間,請第三方公正單位到現場查核是否與施工計畫相同來把關,查核相當重要,工地應彼此查核監測與設計資料,遇到問題就要改善。

其次,工地開挖壁體分成止水性與非止水性,建商應了解在地的地質條件,對應所搭配的擋土工法,一開始就要選擇正確。

第三、除了開挖有可能造成天坑之外,針對道路的施作應有短中長期的思考,短期應比照鄰房現狀鑑定,針對開挖周遭的道路,事先做非破壞檢測,體檢道路下方的狀況,也可釐清責任,尤其在雨季,更應掌握道路的狀況。

以台北、新竹的天坑來說,都是在雨季期間發生,因此在雨季前普查重點路段,不能只看表面,目前竹北因為沒有共同管道,將導致不同單位施工時,回填方式都不一,將可能有殘餘的孔洞,這些都會積存一些水,一但雨水滲入後,恐形成破口,路徑形成後,就可能掏空或造成天坑。

中期則應建立3D管線的圖資,有部分縣市已經實施,能夠精準掌握道路下方管線孔徑大小、位置,才能充分管理,現今多使用平面圖,可能會標錯位置。長期改善方法一定要做共同管道,道路問題才能夠釜底抽薪。

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59巷日前也出現「天坑」。圖/議員陳怡君提供
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59巷日前也出現「天坑」。圖/議員陳怡君提供

北市 天坑 新竹

延伸閱讀

影/天坑陰影大!萬華區建案沒下雨卻積水圍籬破爛...安全埋隱憂 里長怒

極端氣候加劇「催生」天坑 專家提短中長期解方

新竹竹北驚見3公尺深大天坑 專家研判與近日豪大雨有關

竹北新天坑釀瓦斯與水管破裂 楊文科急勘查:工地造成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賈新興:20日水氣移入各地有雨 菲律賓外海熱帶低氣壓生成機率增

天氣又有變化了,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今天在YouTube頻道「Hsin Hsing Chia」表示,2...

台灣觀光海域生態壓力大 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居前3

海洋景觀與海洋生態為台灣重要觀光資產,綠色和平盤點台灣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發現因人為活動頻繁,海洋生態壓力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