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SG永續概念 營造企業與表演藝術的雙贏

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
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

【撰文/黃梓柔】

近年來,企業永續已成為全球企業治理的重要議題。企業除了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益,為公司追求最大的利潤之外,還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兼顧利害相關者的權益,改善員工、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重視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隨著永續意識抬頭,國內外政府及投資機構以法規要求及各項永續指標評比,使得企業必須重視ESG的實踐與績效,降低風險,提高企業聲譽與價值。

從藝文產業的角度,ESG看似與藝術無關,然而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及藝文團隊在尋求企業贊助合作時,開始會被企業主問到:「你們有做永續嗎?」、「提案內容沒有呼應到我們公司的ESG政策,可以納入規劃嗎?」,甚至有藝文機構或藝術家被企業要求配合簽署《供應商企業社會責任自評表》、《人權及環境永續條款承諾書》等,就連政府標案也在評選中將「企業社會責任(CSR)指標」納入評分項目。因此,藝文團隊和企業一樣,不得不好好思考如何因應這波ESG浪潮。

什麼是CSR?

CSR 指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定義CSR為:「企業持續承諾遵守道德行為,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同時改善員工及其家庭以及當地社區和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

1950年代開始,企業對於社會及政治的影響日益深遠,企業自利與社會公益間的權衡開始被深入探討。美國教授A. B. Carroll於1979年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Carroll Pyramid of CSR)觀念,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企業社會責任架構,他將企業社會責任由下而上分成經濟、法律、倫理與慈善4個層次(見圖)。

之後隨著CSR概念的普及,企業開始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公開資訊讓利害關係人及社會大眾得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台灣則從2010年公布「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鼓勵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到2014年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的要求下,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成為上市櫃特定公司的強制性要求,並且逐步下修資本額門檻,擴大報告書編制對象,自2025年起,資本額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都須編製永續報告書。

什麼是ESG?

ESG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組合,簡稱ESG,是從環境、社會及公司經營面評估企業CSR績效的一種衡量指標。2005年聯合國發布《Who Cares Wins》報告,強調企業應將「環境」、「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納入企業經營的評量基準,這樣可對社會及金融市場、個人的投資組合產生正面影響。2006年聯合國發布「責任投資原則」(PRI)強調負責任的投資人在投資時應該用ESG來衡量一間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全球投資機構及台灣金融業者也大多遵循PRI原則,排除爭議性與對社會、環境造成高度衝擊的企業,將資金投入ESG表現良好的企業,因此現在企業如果ESG表現欠佳,不僅得不到資金,長期也將喪失市場競爭力。

ESG各項目的重點如下:

E(環境保護):關注企業在環境保護議題的推動與執行成果,包含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排放、環境汙染、能資源耗用與浪費、自然資源永續保護、生態保育等。

S(社會責任):關注企業對利害相關者,如員工、投資者、客戶、社區等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包含人權、員工薪酬福利與權益、多元公平共融、資訊安全、社區關係及產品責任等議題。

G(公司治理):關注企業經營面與法規遵循的狀況,與包含商業倫理、資訊揭露、董事會多元性與執行成效、稅務策略、供應鏈管理、行賄與貪腐等議題。

為什麼表演藝術產業也要ESG?

前幾年疫情重創表演藝術產業,演出停擺使得團隊面臨經營困境,再加上疫後觀眾消費習慣改變,影響藝文市場,使得原本在經營治理上就相對脆弱的表團受到嚴峻的挑戰,連帶衝擊到多年來承受低薪與勞權不彰的藝文工作者。

為促進企業支持文化發展,文化部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及臺灣證券交易所在2022年12月修正「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增訂第27條之1規定「上市上櫃公司宜經由捐贈、贊助、投資、採購、策略合作、企業志願技術服務或其他支持模式,持續將資源挹注文化藝術活動或文化創意產業,以促進文化發展」,將「企業促進文化發展」納入實踐範疇,並從2023年第10屆公司治理評鑑中,新增一項「公司是否投入資源支持國內文化發展,並將支持方式與成果揭露於公司網站、年報或永續報告書」的指標。上市櫃公司只要投入資源支持文化發展並公開揭露成果,即可於公司治理評鑑得分,藉此鼓勵企業挺文化。

什麼是公司治理評鑑?金管會在2013年發布以5年為期的「強化公司治理藍圖」並將「公司治理評鑑」列為重點工作項目,希望藉由整體市場公司治理的比較結果,促使企業重視公司治理,公司治理評鑑也成為投資人和利害關係人評估企業治理品質的重要依據,取得好成績的企業不僅可提高企業價值和競爭力,也較能獲得投資人的信任與青睞。

此外,文化部也甫於今年5月31日修正發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企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符合相關規定者,將可抵減所得稅,藉此期望將企業資金導入文創產業。

然而,隨著企業投資文化相關利多政策的頒布,如何順利將企業資金「引流」至表演藝術產業,猶如草船借箭仍需東風,此東風包含須提升企業對表演藝術界的認知與重視,表演藝術界也需要具備懂得如何向企業提出ESG合作企劃案的人才。因此,未來的藝術管理或公關行銷人才,須了解ESG理論與趨勢,以及企業ESG價值信念與政策方向,同時自身也必須在經營與創作中落實ESG,才能以共同的價值及語彙跟企業對話,順利對接企業資源,此外還要強化以量化方式展現藝企合作績效的能力,以滿足企業向利害關係人呈現其社會投資價值的需求,促進藝企ESG夥伴關係的長期發展。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1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元大期貨再創佳績 金彝獎四大獎項榮耀加冕

群益ESG投等債20+ETF 11月20日開募

國泰永續創新、培育人才「說到做到」

富邦證券榮獲金彝獎傑出ESG永續獎、傑出證券人才獎

相關新聞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 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鏡:KAGAMI》與《TIME》 坂本龍一 Far Away, So Close

敬畏之心,總讓世人拉起隔線、保持距離,彷彿擔憂若再靠近尊者一些,神聖就將遭侵犯。也因此我們很難不以一種在圍柵外仰望的姿態,來談論「教授」坂本龍一,儘管「教授」這稱謂,其實是他昔日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 的夥伴兼知交高橋幸弘,帶著點幽默所取出來的,那比較像是個綽號,只因高橋深深佩服坂本解釋音樂理論的能耐。

年度現象03:遲來的#MeToo時刻 改變表演藝術產製樣貌

搜尋《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料庫,撇除劇情介紹、歷史事件或修辭隱喻不談,「性騷」關鍵字最早的紀錄,是1995年一篇關於民族音樂發展的文章(恰好也是年度回顧專題)。時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傳統音樂學系之際,文中連帶提及他校民族音樂教授被指控性騷擾案件成立(註1)。再次出現,已是2017年城市藝波的紐約報導。這次它有了個響亮的名字「#MeToo」——關鍵字標籤(Hashtag)代表的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MeToo」一詞則讓個人經驗不再只是個案,而匯聚為集體經驗並形成社會運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