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7旬老人還在用iPhone 8」要換哪一支手機?果粉曝長輩機要考慮1關鍵

五月4生肖轉旺!屬牛邂逅浪漫、他們發橫財速度快

李多慧感情狀態成謎?本人親口公開「神秘高壯男」身份

《劇場綠皮書》 翻轉劇場未來的契機

《劇場綠皮書》中文版封面。 (表演藝術聯盟/提供)
《劇場綠皮書》中文版封面。 (表演藝術聯盟/提供)

【撰文/廖舒寧(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

英國各國家劇院、重要藝術節慶、商業劇場到各規模表演藝術團隊,紛紛宣告採用《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進行永續實踐,影響力擴及歐陸各國。在後疫情時代,「永續推動」在全球各產業不僅已成為無可迴避的責任,更是表演藝術迎向產業轉型的關鍵機會。

英國自90年代起,即開始審思環境永續;在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表演藝術產業,劇場工作者在最低工作限度、積極思考演出替代方案及未來存續方向時,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與技術總監Paul Handley和劇場建築師Paddy Dillo發起統籌,首部明確提供製作、建築及營運守則標準的《劇場綠皮書》應運而生。本書以自2008年即投入倡議英國文化產業永續發展的非營利組織Julie's Bicycle、永續製作聯盟(SIPA)研究為基礎,串聯產官學,歷經與各領域劇場工作者多次討論,獲得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支持。《劇場綠皮書》共有3冊,分別為「永續製作」、「永續建築」、「永續營運」,訂定出階段性目標,以及循序漸進的實踐方法。

第1冊「永續製作」,以團隊組成、概念發展、製作採購、拆台清運這4個流程貫穿,從藝術、技術到行政,建構永續意識,提出在製作環節中每一個劇場工作者能具體實踐的目標;同時針對劇場最需使用實體資源的舞台布景、服裝道具、交通運輸的碳排放,制訂了3個等級——基礎、中級、進階——的綠色標竿。達成這3個等級目標的關鍵,是為「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和材料,以及如何增加回收及未來重複使用可能」。在製作中使用的每類材料,分別50%(基礎)、75%(中級)及100%(進階)為非一次性及非全新資源;同時在演後,上述每項材料分別有65%(基礎)、80%(中級)及100%(進階)可以回收再利用。除此之外,在本冊也提出海內外巡演、城市藝術節、戶外展演、非典型空間演出等永續思考方向。

第2冊「永續建築」,以「能源使用」為核心,提出3大階段性方針——「減少浪費」、「增進效能」到「採用綠能」。考量到劇場類型與規模差異,以及建築設備非朝夕可轉變,書中建議各場館由「能源評估」開始,先採用無須額外經費負擔、快速見效的節能作法,後續評估永續計畫的優先順序,進行既有設備維護及效能優化,於適當時機納入永續顧問專業團隊,爭取大型更換改良工程。採用再生能源使用將是一條長久而崎嶇的道路,鼓勵場館應持續追蹤碳排(用電量)紀錄,以便有機的調整永續計畫策略,追蹤邁向零碳的階段性進程。

第3冊「永續營運」,則涵蓋了劇場從觀眾服務、團隊排練到內部辦公,環繞3個原則「減少消耗」、「審視資源」、「重覆再利用或回收」,分就機構(行政區)、前台、後台、採購、廢棄物、交通運輸等,同樣訂定3個等級的綠色標竿。令人振奮的是,只須先建立場館全體工作人員的永續共識與網絡——對內,於所有合約明確溝通永續目標,對外——與觀眾及來客宣導傳達永續價值;減少非必要的紙張用量、使用電子支付、調查觀眾交通方式、乃至逐年減少5%垃圾產出,即可達成「初級」目標。而書中也再次鼓勵各場館應先區分優先順序,專注於可先施行、容易實踐的步驟,而非先考量擔憂難以控制的部分。

《劇場綠皮書》翻轉了表演藝術當前製作流程的思維。英國及歐陸近年來面臨能源貧窮、天然氣與電費激升的狀態下,永續劇場得以積極推展;而在台灣及亞洲,所須面對的永續挑戰,也大不相同。除了倉儲空間取得不易、運輸移動仰賴空運╱海運,在台灣長期囿於公單位補助期程、製作與營運經費、人才緊繃的限制下,如何用更完整的時間來思考規劃,將資源重新配置與調整,是極大的挑戰。表演藝術聯盟於今年度發起本書共讀與討論,在過程中不僅顯見劇場工作者對地球的關懷,更發現台灣已有許多實作案例。如:2014年誠品戲劇節「一個舞台,四齣戲」,由策展源頭為始,邀請4個團隊,在同一個舞台形塑各異的劇場風景;又如團隊考量製作經費及未來海外巡演可能,在舞台布景、燈圖設計上即納入拆卸及減省思維等;甚至在離島演出,尋找在地可替代材料及樂器等。如何突破既有思維,將「減省使用一次性資源」視為發想挑戰而非創作限制,是劇場工作者邁向下一個未來的契機。

根據英國文化行銷公司Indigo調查(2022),90%觀眾關注氣候議題並有意識地實踐於生活,75%的觀眾期待看見劇場的永續作為;根據台灣「2023年消費者永續指數調查」,各年齡層對於提倡「永續」的組織及活動,關注度與參與度大幅提升,更願意投入消費,其結果對應到表演藝術擴大觀眾圖像的未來,不謀而合。英國國家劇院承諾自2024年起,所有製作達成「永續製作——基礎」標準,致力於2030年實現淨零;而在台灣,也期待從公單位、場館營運端到劇場工作者,都能透過《劇場綠皮書》的機會與挑戰,建立永續共識,開啟實質對話,從補助政策面及製作過程中做出改變,展現表演藝術持續影響社會各層面的獨特力量!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1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北醫大團隊研發登山求救急救包 獲百萬創業獎金

優人神鼓來苗栗 竹南運動公園11日震撼登場

台英簽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 啟動再生能源等談判

2050未來世界是這樣?新港藝高與5校師生展演科學藝術

相關新聞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 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鏡:KAGAMI》與《TIME》 坂本龍一 Far Away, So Close

敬畏之心,總讓世人拉起隔線、保持距離,彷彿擔憂若再靠近尊者一些,神聖就將遭侵犯。也因此我們很難不以一種在圍柵外仰望的姿態,來談論「教授」坂本龍一,儘管「教授」這稱謂,其實是他昔日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 的夥伴兼知交高橋幸弘,帶著點幽默所取出來的,那比較像是個綽號,只因高橋深深佩服坂本解釋音樂理論的能耐。

年度現象03:遲來的#MeToo時刻 改變表演藝術產製樣貌

搜尋《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料庫,撇除劇情介紹、歷史事件或修辭隱喻不談,「性騷」關鍵字最早的紀錄,是1995年一篇關於民族音樂發展的文章(恰好也是年度回顧專題)。時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傳統音樂學系之際,文中連帶提及他校民族音樂教授被指控性騷擾案件成立(註1)。再次出現,已是2017年城市藝波的紐約報導。這次它有了個響亮的名字「#MeToo」——關鍵字標籤(Hashtag)代表的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MeToo」一詞則讓個人經驗不再只是個案,而匯聚為集體經驗並形成社會運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