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想買新款iPad Pro、iPad Air?「蘋果官方沒說的11件事」充電頭悄消失、全改用eSIM

高醫接恐嚇信「要放危險物品」!院方報警處理

肯尼.巴倫:只要音樂是真誠的 就能引起回應

爵士鋼琴大師肯尼.巴倫 (國家兩廳院/提供)
爵士鋼琴大師肯尼.巴倫 (國家兩廳院/提供)

【撰文/楊曉恩(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

肯尼・巴倫從1950年代開始,不僅接觸了美國龐大的爵士社群並學習爵士樂,也在與不同樂手合作中,孕育出他獨有的音樂風格。他身在這部美國爵士樂社會史中,創造了屬於他自己的歷史,所有他參與過的演奏與錄音,不僅成就了他自己,也將所學習及感受到的一切,傳達給觀眾。正如他所說:「只要你演奏的音樂是誠實的,並且來自真心,人們就可以透過你的音樂瞥見你的真實自我,並對此做出回應。」

1943年生於美國費城,肯尼來自一個喜愛音樂的家庭,他之所以開始接觸爵士樂,主要受到他哥哥比爾.巴倫(Bill Barron)的影響。比爾不但收集許多78轉的爵士唱片,也是一位薩克斯風手,肯尼在耳濡目染之下,14歲左右就開始他的職業演奏生涯。他的第一個職業演出是在費城的舞蹈樂隊(dance band)演奏,不但因此累積了大量的爵士標準曲曲目,也學會了如何為歌手伴奏。他認為這對鋼琴手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為歌手伴奏,重點在於如何襯托歌手,而不是表現鋼琴手自己。

在肯尼60多年的職業演奏生涯中,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分享,例如他與爵士薩克斯風巨擘史丹.蓋茨(Stan Getz)著名的二重奏專輯《People Time》,不但是史丹生前的最後一張專輯,也獲得了葛萊美獎入圍的肯定。當我詢問他,為何能將二重奏彈得如此美,是否有什麼秘訣時,他微笑著說:「就是仔細聆聽對方。」這場二重奏於1991年3月連續演出4天,當時蓋茨已經病重,他們沒有彩排,直接在舞台上隨心所欲地演出想演奏的曲目,就像是在客廳中閒適並親密的談話,肯尼所說的真心、誠實、與仔細聆聽對方,在這張專輯中表露無遺,他溫暖並詩意的觸鍵,敏捷地進退自如,知道何時該留空間給蓋茨,何時又該回應他。肯尼也說,他覺得相較於鋼琴獨奏,與管樂的二重奏還是有一個對話的對象,讓他覺得發揮起來更容易,可見,比起自我展現,他更喜歡對話與交流。

這次他將率領合作已經超過10年的低音提琴手北川潔(Kiyoshi Kitagawa)及鼓手強納森.布雷克(Johnathan Blake)首度來台演出。提到這兩位樂手,肯尼說他們相識都已經超過20年,彼此非常熟悉,默契十足,3個人的演奏就像一個人的呼吸一樣契合,經常一個人拋出的動機,可以由其他人完成。他也提及北川潔與布雷克都是非常搶手的合作對象,不容易敲到檔期,而他們與其他樂手合作所帶來的靈感,也會帶回肯尼的鋼琴三重奏,刺激彼此的演奏。這種有機的、活水般的交流,正是爵士樂的重要特色。

問他如何挑選合作對象,他說:「音樂能力當然是最重要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也很看重與人相處的能力,能夠心存敬意去對待別人的人,通常也是善良的人,我喜歡與這樣的樂手合作,因為你不希望舞台上有任何生氣、不愉快的情緒。」

他非常期待首次來台演出,也希望大家來一同分享他們的音樂。因為爵士樂對他來說就是一切,「是生活,是表達,也是創意的展現。」他認為真誠的音樂可以跨越語言及樂種的藩籬,讓人直接感受靈魂。

即使已經年屆80,這位曾獲12次葛萊美獎提名的爵士鋼琴大師仍然充滿活力,問他未來仍有許多音樂計畫嗎?他馬上說:「當然有囉!我一直很想要跟絃樂合作,而今年的2月我也實現了夢想,由Eric Gould為我的創作重新編曲,以爵士三重奏與絃樂團的形式,在百克里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音樂廳演出。我希望未來會有更多這樣的表演。」肯尼對未來充滿計畫與想像,因為,他熱愛的不只是音樂本身,更是音樂背後每一個靈魂的碰撞。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7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陳建瑋高EQ救金曲!一晚紅遍全台 超狂背景全曝光

「芭比夢幻屋」台北趴趴走 瑪格蘿比打造最粉紅派對

紐約地鐵鎖喉案 前陸戰隊員出庭辯無罪

強勢回歸!「8%ice」美味冰淇淋加入冰品戰場 吃冰加碼live演奏超享受

相關新聞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 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鏡:KAGAMI》與《TIME》 坂本龍一 Far Away, So Close

敬畏之心,總讓世人拉起隔線、保持距離,彷彿擔憂若再靠近尊者一些,神聖就將遭侵犯。也因此我們很難不以一種在圍柵外仰望的姿態,來談論「教授」坂本龍一,儘管「教授」這稱謂,其實是他昔日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 的夥伴兼知交高橋幸弘,帶著點幽默所取出來的,那比較像是個綽號,只因高橋深深佩服坂本解釋音樂理論的能耐。

年度現象03:遲來的#MeToo時刻 改變表演藝術產製樣貌

搜尋《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料庫,撇除劇情介紹、歷史事件或修辭隱喻不談,「性騷」關鍵字最早的紀錄,是1995年一篇關於民族音樂發展的文章(恰好也是年度回顧專題)。時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傳統音樂學系之際,文中連帶提及他校民族音樂教授被指控性騷擾案件成立(註1)。再次出現,已是2017年城市藝波的紐約報導。這次它有了個響亮的名字「#MeToo」——關鍵字標籤(Hashtag)代表的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MeToo」一詞則讓個人經驗不再只是個案,而匯聚為集體經驗並形成社會運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