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男冤獄逾30年!李昌鈺涉做偽證案落幕 天價和解金曝光

產地標示不實!液蛋「實質轉型」爭議 農業部3度道歉:該懲處就懲處

在限制中找自由——編舞家張可揚的課後舞蹈練習曲

張可揚 (陳佩芸/攝)
張可揚 (陳佩芸/攝)

【撰文/Stella Tsai】

生在千禧世代,1990年次的編舞家張可揚在考上建國中學之前,著迷於當年紅遍全臺的嘻哈團體「麻吉」,國中就曾與友人相偕找老師學舞,也一路追隨熟識的學長加入建中熱舞社,開啟中午練球、放學練舞的高校生活。從司令台、操場到校園後門,都有他們青春的身影;舞蹈打開了他對自由的想像,街舞細節的雕琢更啟發他對身體自由的思考,也一步步將他帶往規訓外的人生。

「跳街舞時,修動作是很雕琢的。」眼神專注,張可揚拿自己的身體示範過往學長雕琢舞蹈動作的模樣,多一點要調回來、歪一點要調回來,「所以跳街舞的人習慣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練習,」他邊說著,眼神不忘示範,「但這樣子練舞的我們,離開鏡子後對著大眾,眼神也依然對焦著遠方的空氣。」而他形容的「標準姿態」,是高中時期一心嚮往的帥氣。儘管彼時因為唸書、練球、練舞、與社團「朝陽」的課外活動四頭燒,讓他坦言每件事都無法給出100%的自己,但也因著自由的嘗試,讓他對往後人生的選擇有了更開放的心胸與想像。

從熱舞到現代舞

他追隨著熱舞社學長的腳步考上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也一如最初的期待加入熱舞社,卻意外在這裡遇上改變他對舞蹈想像的老師——編舞家彭筱茵,也是他第一次接觸到現代舞。他們的緣分始於大二,不同於街舞的精確,現代舞帶給張可揚截然不同的身體感受與啟發。「筱茵的編舞不會給我動作,而是一個空間、一個狀態,或一個段落的限制,讓我在那個限制裡自由的跳舞。」張可揚回味當時與現代舞的初見面,彷彿踏入嶄新的世界,與過往規訓的練習全然不同,限制中卻有著滿滿的可能性。邊說著,他也不由自主地示範起當時的舞動,自然地用身體來解釋那由內而外的啟發時刻。

就這樣,他跟著彭筱茵跳舞,也參加了作品《是的,關於現今媒體的現象,我在進行一個剪貼的動作》,獲得當年台北藝穗節永真明日之星獎、觀眾大心獎。對張可揚來說,這已不僅只是課後的舞蹈練習,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轉捩點。平常就會關注社會議題的他,儘管自己鮮少走上第一線,卻因此而發現了一個表達自我的重要管道。透過舞蹈,他得以將對社會事件的感覺化為肢體動作、將想法透過編舞轉譯,用身體為自己的滿腦思緒發聲。

後來的他成為彭筱茵的學弟,繼續在北藝大舞蹈創作所延伸肢體轉譯與發聲的可能,也持續探討抗爭的身體。他抽取身體的驅動元素、事件的思考脈絡,加入一點幽默與諷刺的元素,讓他的編創作品帶有獨具一格的個性。

多元學習 鍛鍊想像力、共感力

即將在今年6月發表的《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張可揚挑戰3個視障舞者、3個明眼舞者的創作,「看不見的時候,舞蹈可以如何被感知與理解?」他聊起創作期間6位舞者一同探索的過程,視障舞者對舞蹈的理解與感知不僅超乎想像,也帶來更寬廣的可能性。長期關注的遊行與社運事件也再次延續到舞作之中,「雖然視障舞者沒能親身參與事件第一線,但他們對議題的接收與解讀更多元,我想轉化這些素材,創造出一個跳脫過往純視覺觀看的舞作。」從聽覺、觸覺到想像力,他逼著自己與明眼舞者放下熟悉的視覺解讀,試著感同視障舞者的身體感受,結合不同材質與物件創造出的聲響,挑戰舞者與觀者對肢體的想像。

全心投入編舞創作的同時,他也積極參與各式校園計畫與分享,「能夠把自己體驗過的感受與心得整理好,分享給年輕的學生,是我很喜歡的事情。」課後的多元學習讓成長中的他發現了多條通往未來的可能道路,也帶著他一步步來到現在的位置;他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那樣的人,在某一天的某一堂課後活動裡,打動某一顆靈魂。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2023新北閱讀節/創作遇瓶頸 陳華:出去走走別硬寫

霹靂舞/前進亞、奧運 WBC東南亞決賽5月14日台灣登場

中職/最香雙后會!林襄讚舞蹈像韓團 李多慧說她可愛漂亮

「平珩說舞」跨界鬧藝術 台中歌劇院推沙龍講座

相關新聞

Q1:藝術的自由到底涉及哪些東西? 反思藝術的「預設」 打開更有趣的世代

若你想像一個適合創作、欣賞和討論藝術的社會,並且列舉這社會的特色,寫成清單,清單上應該會有一行是關於「自由」。如果我們連自由的思考和表達都無法,那藝術恐怕只是奢求。

前台督導:以柔克剛的「仙女」 守護每一場觀眾

對觀眾而言,到兩廳院欣賞演出的記憶,可能是表演的內容、演員、舞台,或是水晶燈、綠牆、沙發……然而,能讓每場表演順利進行、粉絲們也安全無虞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有大約30位點工(註)、志工在場館的各個據點照顧著大家。而他們網絡的中心,就是我們暱稱為「仙女」的前台督導們。

鄭宗龍: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 讓 AI 編舞

維持著兩年一度的創作速率,鄭宗龍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這不只是鄭宗龍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嘗試透過AI運算編舞。在這波人工智慧的浪頭上,身體與虛擬的關係是什麼?在機械創造中,人類的創新又有什麼獨特意義?編舞家將透過《波》給出他現階段的答案。

NSO美日巡演追蹤報導 用來自福爾摩沙的聲音 為台灣發聲

2020年,國家交響樂團(NSO)預備展開盛大的歐洲之旅。萬事皆備,卻遇上疫情來擾,打亂了全世界音樂家、樂團、場館原先規劃到好幾年後的安排。病毒肆虐一連3年,樂壇從措手不及、完全停擺,到想盡各種辦法呈現演出。NSO逐漸恢復舞台上的表演外,對於國際巡演也無一刻停息,默默規劃了在美國兩場紐約、華盛頓、芝加哥之行,並且在相隔不到兩週的時間隨即銜接至日本兵庫、東京、福山等地巡演。 2023年4月,NSO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打著「From Formosa」(來自福爾摩沙)的招牌,在疫情的尾聲中重新踏上國際巡演。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Al

「混種」歌劇中的純粹 《天中殺》映照出的台灣意象

歌劇《天中殺》改編自黃靈芝同名短篇小說,在台灣中生代歌劇主創群的巧手下,雜揉入多種本地語言及多元的音樂風格,雖名曰「混種」歌劇,實則從過往近半世紀的台灣社會中咬下了一塊生猛鮮活的庶民生活映像。

用戲劇牽起放飛的青春——專訪青藝盟 從「風箏計畫」到「牽風箏的人」

從2014年的「風箏計畫」到2022年的「牽風箏的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盟主余浩瑋面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藝術教育,開始從個人投入,擴散到專業人士加入與師資培訓,橫向擴展也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少年獲得戲劇的影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