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天空灰濛濛、雲嘉濃霧 鄭明典指有微弱沙塵訊號「非單純的霾」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2 周善祥、蕭東意、蘇威嘉

周善祥、蕭東意、蘇威嘉 (林政億/攝;鵬博藝術/提供)
周善祥、蕭東意、蘇威嘉 (林政億/攝;鵬博藝術/提供)

【撰文/本刊編輯部】

周善祥

質、量雙具的音樂壯遊 掀起台灣樂壇旋風

從前年底、去年初到今年中,台灣樂壇吹起了一股「周善祥旋風」,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劇。音樂會場次不僅一再爆量,全台巡演更是口碑甚佳。最難能可貴的是節目的規劃尤為令人驚豔,他以「分享」為初衷,大膽地跨越時空介紹不同風格的樂曲,並以精湛的琴藝翻新觀眾對古典音樂作曲家與作品的定義。周善祥為這塊土地帶來的微妙變化,無疑是革命性的!

注目焦點 01

擁有一半台灣血統的周善祥,9歲就在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同時雙修數學與音樂,11歲一邊讀寇蒂斯音樂學院,一邊修化學與數學。20歲時,即拿到法國索邦大學「純數學」碩士。令人驚訝的是,周善祥不但是演奏家、作曲家,還在去年起以遠距的方式攻讀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

注目焦點 02

前年全球疫情慘烈,僅台灣如常。從小只住過美國與歐洲的周善祥,意外在台停留達3個月,演出受歡迎程度讓場次延長,更使得去年音樂會大獲成功。今年再度來台,巡迴國家音樂廳大小廳、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衞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屏東演藝廳的10場音樂會爆滿外,其中一場更親自介紹與演奏跨度5個世紀曲目,展現對於經典的深厚理解。

注目焦點 03

鋼琴演奏之外,周善祥首次在台展開管風琴演奏的能力。曲目囊括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的嘉禾舞曲與六個變奏,也有浪漫時期的音樂家李斯特(Franz Liszt)以讚美詩《來我們這裡,來救贖的浪潮中》的主題為管風琴而寫的幻想曲與賦格,不但發揮了氣象萬千的作品風格,更能將管風琴的音色推到極致,刷新觀眾的聆賞經驗。

蕭東意

展現喜劇演員的價值 不囿限表演角色與類型

蕭東意,是擅於喜劇表演的劇團「嚎哮排演」的創意總監。2011年與黃建豪成團,便拿下當年臺北藝穗節佳作,至今的創作數量與內容穩定、紮實,且持續嘗試不同媒材。蕭東意同時也是接案演員,參與不同類型的舞台劇、影視演出;特別是在2022年進入爆發期,產量提升且挑戰更多元的角色路線,突破過往對喜劇演員的框架,充分表現個人風格,打造每個亮眼人物,令人期待他的未來發展,迎向更多可能與不可能的挑戰。

注目焦點 01

「嚎哮排演」的演出,屬於相對小型的展演,而在COVID-19疫情影響的空檔期,於YouTube發表新一波《匿名者》系列影片,如〈把口罩給我戴起來!〉、〈端午不返鄉,來學點英文吧!〉等,讓點閱率一口氣暴漲10幾萬,觸發討論也吸引不同觀眾族群。蕭東意所扮演的匿名者,延展了過去英文科系背景,與喜劇演員的本質融合,並在「嚎哮排演」的集體創作能量下,反映出劇場未能觸及的影響力與社會責任。

注目焦點 02

2022年,是蕭東意個人作為「演員」的爆發期。除延續2021年「嚎哮十周年嘉年華」的重製與巡演,也參與盜火劇團《寶貝,射我吧!》、《幽靈晚餐》,臺灣戲曲中心旗艦製作《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故事工廠《四姊妹》、僻室House Peace《天王降臨多久川》等作,穿梭大小劇場之間。其中,角色類型不限於自身擅長的喜劇人物,如《天王降臨多久川》就拉出寡言與沉默的距離感;同時也跨越形式,如《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的脫乳母,清楚回應歌仔戲的「胡撇仔」風格。

注目焦點 03

「嚎哮排演」的成立充滿即興與趣味,來自黃建「豪」與「蕭」東意的「排演」課;但成團至今,創作數量與內容皆不玩笑,且鞏固死忠的粉絲群。特別是在疫情的憂患期間,在不同媒材裡完美體現「喜劇」能撫慰人心的意義。同時,作為「蕭東意」,他既挑戰表演的不同可能,嘗試角色與演出類型的個人邊界,更回應自己身為「喜劇演員」的本質,重新檢視這個時代、或者是每個時代都需要「喜劇演員」的價值——而蕭東意就在這裡。

蘇威嘉

「自由步」即將邁入10周年 共融、開展身體的各種可能

今年是蘇威嘉10年「自由步」編舞計畫邁入終點的前夕,我們看見這位編舞家在創作過量的時代,不動搖地用自己的速度,懇切地踏上探索舞蹈的旅途,誠實面對路途中相遇的不同領域、年齡、族群的身體。他敏銳感受不同個體的差異,也不放棄透過舞蹈「在一起」的可能,讓人好奇也期待明年,與他的下一個10年。

注目焦點 01

2013年,蘇威嘉以「自由步」為題,提出10年編舞計畫,明年將步入階段性終點。過去9年來,他透過與不同舞者合作,將演出場地從劇場黑盒子遍及AR擴增實境、戶外非典型空間的現地創作等,透過探索各別身體線條、舞步、造型與音樂、光線、環境的關係,持續梳理在這些關係中的身體動作質地,以追求相異身體的極限。在眾聲喧嘩、過量生產的製作生態中,蘇威嘉以拉長戰線的單一編舞計畫,誠懇、勤勉地探索身體作為語言的各種可能性,顯得別具意義。

注目焦點 02

除了創作之外,蘇威嘉也將舞蹈投注於社會實踐。2016年,他獲選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後,開啟樂齡舞蹈計畫,近年更與藝術機構及社福協會等不同單位合作,舉辦工作坊,帶領不同領域、年齡、族群,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在今年由周書毅所策劃的「2022 臺灣舞蹈平台」與近百位樂齡舞者共同合作《自由步—搖擺歲月》,將多年來的編舞計畫投向這群創齡素人舞者,嘗試將年長者的生命經歷共融為舞蹈肢體,在青銀共學、共創、平等參與中,意識彼此間的共通和差異,開拓身心的廣度。

注目焦點 03

由蘇威嘉與陳武康等創作者共同成立的驫舞劇場,在2018年開始與OISTAT國際劇場組織聯手推出「跳島舞蹈節」,除首年主場設於新竹外,2020年開始與新北市文化局及樹林藝文中心合作。今年度由蘇威嘉偕同陳武康、魏琬容以「舞蹈在一起」為軸心,共同策劃的「樹林跳」維持一貫的親民調性,號召舞蹈圈一線藝術家、評論人等齊聚一堂,呈現多元舞蹈類型及內容,滿足眾人「在一起」對舞蹈的不同需求,可見其靈活調度的策展功夫。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2年1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苗警90人威力掃蕩 查獲54件刑案62人

世足賽/巴西進球後大秀舞步 愛爾蘭名將批不尊重對手

71歲喜劇天后罹癌離世 昔日老友喊話「我們會再相遇」

嘉市輔仁中學全國語文競賽奪佳績 作文、閩南劇場特優

相關新聞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

看到一個中年老外牽手一位年輕盲人總會令人納悶,我可以從別人的臉上看到疑惑:他們是什麼關係?那位老外是牧師嗎?或者他們是養父子?事實上我們是不尋常的一對。

觸摸音樂的地圖 從點字樂譜客觀理解樂曲

對明眼人來說,文字與樂譜是兩種不同的符號,但對視障者而言,點字與點字樂譜雖有所不同,卻都是以符號的方式呈現。點字樂譜是為視障表演者所使用的樂譜,也就是將五線譜上的音與資訊轉化為點字譜系統。它的發明,可說是陪伴視障演奏者走向音樂之路的重要工具。

林妹妹的「天書」——古琴譜

一般人觸摸點字樂譜,即使手指觸感再敏銳,或者甚至張大眼睛仔細端詳,沒有學過判讀方法,任何人都無法從中得知埋藏其中的符碼。就如同看不懂五線譜,在眼中的音符都成了豆芽菜那般。不過,對於懂得漢字的人來說,有種樂譜看來熟悉卻又陌生。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

台灣布袋戲歷經不同時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風格。以舞台形式來說,早期的傳統彩樓與鏡框式繪景舞台,一直是布袋戲主要的舞台形式。然而近年來,除了一般外台民戲和公演外,進入現代劇場,也成為各團在規劃演出時的選項之一。當布袋戲進入現代劇場,傳統彩樓與鏡框式舞台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劇評人紀慧玲便認為:「今天新形式的布袋戲顯然超越了過去規範,觀眾的欣賞方式向現代劇場靠攏,必須閱取『舞台』全部空間裡更多訊息,組構觀賞美感。」(註1)換言之,如何藉由現代劇場敘事轉化布袋戲傳統,連結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或許是每個布袋戲團在進入現代劇場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 望向在地的未來

14年前,池上只是台灣數百個鄉鎮之一:以池上便當著稱、人口外流的米鄉;14年後,池上成了一種生命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的範例,透過「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以下簡稱「池上秋收」)等四季文化活動的策辦,具體而微地展現藝術節如何源自地方、在地生根並醞釀出今日獨一無二的池上面貌,而這段地方創生的歷程,也成了吸引青年移居至此的隱形力量。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由豐原車站,車行入台三線豐勢路,矮房夾著公路,聚焦著視線前方的山。公路略有起伏,隱藏著24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改變地貌的線索,除此之外,居民已經在時間的河道裡完成家鄉重建,而許多相遇,也是在當時展開——李秀珣,即在災後來到石岡協助重建,並從2000年起留居至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