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登月!中央大學打造深太空輻射探測儀 最快第4季上月球
近年各國積極展開重返月球的任務,國立中央大學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預計最快在今年第4季搭上日本登月小艇發射升空。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登月計劃絕非一步登天,而是累積超過50年的太空科學發展基礎。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說明,探測儀要克服太空游離輻射,且須在耗電量少於1瓦的情況下生存4個月,對團隊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
周景揚說,中央大學日前已經主導發射5顆小型低軌道衛星,本次中大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和日本民間登月公司ispace的HAKUTO-R Mission 2登月小艇合作,團隊已經在1月中前往日本JAXA筑波太空中心替軟硬體做最後確認,預計今年年底有機會跟著小艇登月。周景揚表示,中大在太空領域深耕50多年,走到今天是「中大一小步,台灣一大步」。
張起維表示,台灣的國家太空計畫已有30多年,但過去的任務都在2000公里以下的低地球軌道,且最高只有飛到800公里。從2020年開始,世界各國重返月球,將要在月球上建設儀器、為長期居住做準備,甚至利用月球資源來前往其他太陽系星球。
所謂的「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張起維指出,當中的游離輻射環境充滿嚴苛的挑戰。本次開發的主要目標,是測量地球到月球之間的輻射劑量對人類電子產品產生的影響,但上到深太空的設備除了大小、重量限制外,還要在耗電量少於1瓦的情況下生存至少4個月,並面臨極端溫度、輻射劑量的挑戰。
張起維受訪時也說,這項計畫耗資1900多萬,其中包含ispace探月小車的「乘車費」以及打造設備的價格,而乘車費要價又多於設備。張起維笑稱,這可能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登月,所以在探測儀上打上了中央大學的logo,參與的同學也把名字印在電路板後方。
中央大學表示,太空科技的發展,人才培育是關鍵,此次「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研發,除教授領航之外,也有太空系校友、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參與,培養他們動手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