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鋒面要來了! 今明慎防大雷雨突襲 周三雨勢驚人這地區恐紫爆

聰明的人反應更快?研究:只限簡單問題

(首圖來源:Flickr/Marco Verch Professional P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Marco Verch Professional P CC BY 2.0)

【文‧黃嬿】

聰明的人腦筋動更快嗎,其實不一定。最近《自然通訊》期刊的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智商高的人處理簡單任務時的確速度更快,但面對複雜問題時,需要時間其實更長,但準確度愈高。

德國夏里特醫學大學 (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 神經學科學家表示,自從智力測試約 1890 年出現,人們總是認為聰明的人之所以聰明,是因大腦處理速度更快,但不全然如此。他使用 MRI 數據創建個性化大腦網路模型,為了將大腦模擬與現實世界數據比較,找來 650 名參加賓州大學矩陣推理測試 (PMAT) 的參與者數據,測試包括難度不斷增加的模式匹配任務,目的是測量流動智力。流動智力是指混亂狀態發現意義、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結果發現,只有面對簡單問題時,智力較高的參與者才更快。更具挑戰性、需要更多解決方法的任務時,智力較高參與者其實花更多時間才得出正確解法。

關鍵在大腦區域的同步性。人腦有約 1 千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與約 1 千個鄰近或遠處的神經元相連,深不可測的網路是大腦驚人能力的關鍵,但也是它讓人們很難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科學家表示,大腦各區域更高同步性有助整合證據,以及更強大的工作記憶,因此同步率高的大腦更能解決問題,但不一定更快。

大腦同步性愈高,想得更深遠

研究員確定,大腦區域同步性低的大腦,不會經過上游大腦區域完成解決問題處理步驟,而是直接跳到結論,所以速度更快。但得分較高的人,由於大腦更高同步性使額葉神經迴路比協調性較差的大腦需更長時間做決定,故需要更多時間解決具挑戰性的任務,但犯錯也更少。同步性又取決於大腦神經元迴路興奮與抑制平衡調節能力的好壞。

科學家表示,這結果可理解,因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大腦必須將以前進度儲存至工作記憶,同時探索其他解決方案,然後整合,收集證據有時需要更多時間,但也會有更好結果。

研究最終目標不是要知道聰明的人腦筋動多快,而是用大腦模擬當成觀察數據的補充工具,目的是了解生物網路如何影響決策,並將知識用於仿生工具和機器人開發。研究人員相信,生物智慧和人工智慧原理有些關鍵差異,生物現實模型未來可能會超越經典人工智慧系統。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想預防失智症 醫師建議這款維他命效果最周全

減緩自然老化速度 白天小睡者大腦年輕6歲

還原「奶奶」觸感妖精女王真人比模型要價破90萬!知名紳士繪師設計女僕裝

侯友宜喊展開兩岸服貿協議 綠委反嗆大腦Made in China

相關新聞

暖化殺死蜜蜂 研究:蜂窩太熱難養育下一代

多年來,科學家發現全球蜜蜂數量急劇減少,原因與人為造成蜜蜂生存環境惡化有關,擔憂授粉媒介消失將威脅糧食生產。最近科學家研究大黃蜂群時發現,由於全球暖化,世界各地許多熊蜂物種的數量都在減少,科學家發現原因,竟然是因為蜜蜂的家太熱了。

紅光照射減緩兒童近視加深 日本臨床研究六個月略有改善

近視通常是因眼軸過長,導致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之前,嚴重時恐有失明風險。

離地球不遠 新研究:銀河系至少7顆恆星被「戴森球」包覆

擁有「戴森球」技術的文明比地球還要高等,根據一篇新研究,科學家指出銀河系至少有七顆恆星被戴森球包圍,未來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等強大儀器對這些恆星進行後續觀測,或許有機會找到智慧外星生命跡象。

專家也錯估形勢 調查:現在想離職者比「大辭職」年代還多

生活成本急劇上升,人工智慧進逼與前兩年過度招聘,許多行業員工面臨裁員威脅。經濟學家認為,與兩年前大辭職熱潮相反,現在許多求職者者不高喊薪資福利,只求有份安穩的工作,但一項調查發現,完全錯估勞工心態,今年想辭職的人比大辭職時代更多。

塑膠添加細菌孢子 研究:「活塑膠」五個月內自我毀滅

最近研究發現,回收箱中的塑膠大部分都沒有被回收再利用,而是飄流世界各地,成為別的國家或是海洋的垃圾。包括聚氨酯 (PU) 這種製造手機殼到運動鞋的各種產品,也很少被回收。人類已經很難擺脫塑膠,最近科學家想出一個類似科幻小說的解決方案,在塑膠製造過程中加入細菌孢子,可以生產出自我毀滅的塑膠。

新階級鬥爭正在成形 研究:千禧世代貧富差距擴大

疫情後千禧世代因為資產增值,家庭財富暴增,擺脫十年內兩次經濟衰退的影響,但是最新研究發現,千禧世代之間的貧富差距是任何一代人中最大的,新一波的階級緊張和怨恨正在成形,由於差距過大,因此談論千禧一代的平均財富並沒有特別意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