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創意私房轉移陣地?傳Telegram也淪陷 衛福部曝一條件「不惜全台停用」

分散式資源班將有師生比上限 潘文忠曝「草案規畫中」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並進行詢答。圖為教育部長潘文忠。記者趙宥寧/攝影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並進行詢答。圖為教育部長潘文忠。記者趙宥寧/攝影

教育部推動融合教育,讓特教生大部分時間都能在普通班上課,若有需求再安排到資源班接受個別化服務,被稱為「分散式資源班」,但多年來沒設班級人數上限,導致師生比嚴重失衡。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表示,國教署近來與地方政府密切研議,希望以1比8為目標,最高不能超過1比10,縣市也了解這目標,希望能比照幼教師生比逐年調降模式來運作,已經在規畫草案。

特教法暌違14年沒修,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並進行詢答。立委萬美玲表示,特教生人數逐年增加,具有合格特教教師證並投入特教教育現場的教師,卻是逐年減少,代理教師則增加,顯見師資缺乏。現行特教法有規範集中式特教班師生比,但資源班卻沒有,盡管資源班孩子非常多元、需求不一,但也不能完全沒有,應該要訂出一個「可行的數字」。

實際上,2021年就有民眾上公民政策平台提案,要求「高中以下學校分散式資源班及巡迴輔導班應訂定人數上限」。提案者認為,越來越多中重度障礙的特殊生安置在普通班接受資源班服務,但班級人數無上限、學生障礙程度越來越嚴重,特教老師折損嚴重。

立委鄭正鈐說,教育部民國98年修正特殊教育法,當時附帶決議要求分散式資源班及身心障礙巡迴輔導班訂定班級人數上限,教育部把權限下放各縣市,至今仍無作為,導致各縣市標準不一,師資嚴重不足。日前特教法修正公聽會也有人提及特教老師的負荷,呼籲分散式資源班應設定人數上限。

立委黃國書也說,現行分散式資源班師生比未明確入法,導致六都師生比規範不一。例如,教育部資源班以不超過21人為原則,台北是雖然有設定特教教師人數,卻未規定每班學生人數上限;新北市資源班教師以服務6至12人為原則;台南市每名專任教師輔導學生以10至15人為原則。教育部應建立分散式資源班的一致標準。

潘文忠表示,資源班上課型態比較特別,多數時間在原班,僅有部分時間抽離,生師比從過往經驗來看,不容易如固定特教班的模式。

潘文忠坦言,過去沒有規範,有些老師照顧學生數相對多,國教署這一、兩年也就個案輔導處理,但對於地方政府主管的這一塊,國教署也跟地方政府討論,希望老師工作負荷合理,分散式資源班希望以1比8為目標,最高不能超過1比10,縣市也了解這目標,已經在規畫草案。

潘文忠表示,國教署主管公私立學校部分已經有逐年調降,先前太超負荷的,已經有改善,國立學校目前是1比16為上限;縣市主管學校部分,國教署有召開研商會議,希望訂出合理且逐年落實的方向,國教署會進一步研議,盼能比照幼兒園師生比模式,行政支持先、立法後,避免立法後縣市做不來。

國教署 教育部 潘文忠

延伸閱讀

高中7師疑霸凌學生案將採最嚴厲處置 潘文忠曝最重懲處

影/台中某高中霸凌案 潘文忠:以最嚴厲方式處理

露營集體罰跪 教長潘文忠允檢討戶外教育「不該假手外人」

影/高中師霸凌案4月中完成調查報告 潘文忠:最嚴厲方式做後續處理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113會考社會衝刺/跨域多元題為趨勢 掌握長題不用慌

國中教育會考5月18日至19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台大國發所教授每年可指導14生 教團:比例偏高

先前曾發生論文抄襲爭議的台大國發所,近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相關辦法,專任教授每學年最高可指導14人。教團今天表示,此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