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8.5萬人受影響!京都站列車見可疑背包封鎖月台 化學藥物竟是帆船隊名

調查:線上學習比例倍增 家長卻不支持納正式教育

疫情讓數位學習成為一門顯學,「學習吧LearnMode」今天公布2021數位學習趨勢報告,發現學生家長對於數位學習的認知與想法,在疫情爆發後有了明顯變化。記者趙宥寧/攝影
疫情讓數位學習成為一門顯學,「學習吧LearnMode」今天公布2021數位學習趨勢報告,發現學生家長對於數位學習的認知與想法,在疫情爆發後有了明顯變化。記者趙宥寧/攝影

疫情讓數位學習成為一門顯學,「學習吧LearnMode」今天公布2021數位學習趨勢報告,發現學生家長對於數位學習的認知與想法,在疫情爆發後有了明顯變化。其中,台灣中小學生整體線上學習比率從2020年的15.5%,提升至今年的29.2%,但疫情加速線上學習,台灣家長卻更顯憂心,甚至有近五成不贊成將線上學習納入正規教育。

學習吧產品總監陳逸文表示,根據2018年OECD報告指出,台灣中學生資通訊普及率僅15%,但經過疫情洗禮,今年台灣整體數位學習比例明顯從2020年的15.5%,提升至29.2%,顯示疫情確實加速了數位學習的執行與滲透,但卻有31.3%的家長並不清楚學生是否有使用線上學習平台,比起2020年高出12.7%,也有不少老師在未受線上教學訓練,仍使用傳統模式進行視訊遠距教學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顯示,家長對於線上學習融入實體課程中的支持度,從2020年的65%下降到53.2%,更有少於50%的家長贊成將線上學習納入正規教育。陳逸文表示,這也顯示疫情的突如其來,使家長萌生不確定性,數位學習仍需有待學校、教師、家長三方充分的溝通與優化。

陳逸文認為,線上不可能取代實體教學,但如何讓孩子投入學習,如何讓孩子透過數位載具學習,將是學校端可以努力的方向;另從家長端,陳逸文認為須先改變認知,和家長溝通如何透過數位學習,讓學習效能變得更好。

不過,線上教育卻對偏鄉學生產生正面影響。陳逸文說,根據學習吧後台資料,偏鄉學生在「學習吧」AI系統輔助下,中文朗讀正確度與流暢度,整體進步幅度分別為22%與33%;英文朗讀表現的正確度與流暢度進步幅度更分別達到76%與88%,兩者皆高於全國平均。

他提到,這也顯見數位輔助雙語學習對於偏鄉學生帶來明顯的學習效果,弭平教育資源不足所帶來的先天缺失,有機會迎頭趕上都市區域學生的學習程度。

教育部近日也拋出四年200億「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計畫」,外界卻憂心數位教學師資與教材跟不上。陳逸文說,學習吧今年已舉辦超過158場「科技輔助教學」初階研習,培訓超過9600名教師。他也樂觀地說,政府政策將帶起線上學習的新世代,除了深化基礎教育外,加值線上學習內容與教材製作,將可創造學生、學校、以及整體產業的多贏局面。

偏鄉 遠距教學

延伸閱讀

調查:疫情加速推動 學生線上學習比率近翻倍

3分鐘地科小教室/誰先來?誰後到?掌握關鍵原則 解讀岩層記錄訊息

語文能力養成 /志學、而立、不惑 年齡代稱怎麼記?補教名師帶你這樣記

2021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生生用平板」爭議 現場老師:回到學生學習看待載具

相關新聞

中信實中助高球小將許淮茜成就夢想 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全額獎學金

中信國際實驗教育機構(CTBC International Academy,下稱「中信實中」)育才有成,今年高三的高球好手許淮茜錄取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113會考社會衝刺/跨域多元題為趨勢 掌握長題不用慌

國中教育會考5月18日至19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