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線上教學 調查:6成4青少年想回學校生活

今年五月中旬一路停課至暑假,全面改採遠距教學,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有6成4青少年想回到學校生活,也有7成以上青少年對於畢業旅行等大型活動取消感到失望。記者趙宥寧/攝影
今年五月中旬一路停課至暑假,全面改採遠距教學,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有6成4青少年想回到學校生活,也有7成以上青少年對於畢業旅行等大型活動取消感到失望。記者趙宥寧/攝影

國內疫情降為二級,但今年五月中旬一路停課至暑假,全面改採遠距教學,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有6成4青少年想回到學校生活,也有7成以上青少年對於畢業旅行等大型活動取消感到失望,且年齡越低的學童,越想返校上實體課。

金車文教基金會於6月15日至7月5日,針對國小高年級、國中及高中職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1.8萬份有效問卷,其中有八項重要發現。

金車文教基金會副總幹事陳建志表示,有6成4青少年想回原校生活;4成2青少年因疫情覺得學習落後;近5成學生因三級警戒學習不認真;7成4少年因疫情取消活動無法社交;8成曾在三級期間擔心自己或家人染疫,其中又有近5成「非常擔心」;6成4青少年擔心父母收入,僅1成不擔心父母收入;疫情風暴下,7成6擔心台灣疫情高過全球;另外,防疫期間3c產品使用限制是居家相處最大衝突。

台北市華江中學學生林姿樺表示,在家長時間使用3C,課後會減少使用量,比較不會跟家人有衝突;但家裡有個三小孩,上學時間會同時使用網路,也常發生網路斷線,導致上課品質不佳,若疫情趨緩,希望可以回到實體課,否則在家缺乏同儕互動,容易感到焦慮,體育課也不用再用影片教學。

台北市華江高中學生林為友則說,五月疫情大爆發,必須改成在家線上學習,起初覺得很新鮮,但新鮮感褪去後,就覺得有點遺憾跟可惜,學校除了學習,也要跟學生相處,在家自己線上就缺少這一塊。但線上教學也節省不必要的交通,也學習如何跟爸媽相處。

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陳芬苓表示,經過三波調查,每天打開新聞聽到都是疫情,但多是談成年人,缺乏對青少年的關懷。線上課程上課後,班上科任老師用的軟體不一樣,作業方式也不同,單親家庭更是弱勢,家中缺少支持跟支援,優點是家長可以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缺點就是少了同儕關係,難免感到失落。

疫情也衝擊各行各業,不少家庭經濟大受打擊。陳芬苓就說,「現在是斷崖式的失業」,當問起收入減少,家長會優先減少什麼?幾乎都說會先減少孩子的學習,如安親班或是其他育樂活動。她憂心,未來恐會造成新的階級差異。

然而,英國從去年三月經歷疫情風暴,直到近期才陸續解封。英國基爾大學助理教授黃菁瑜表示,英國從去年3月就封城,直到去年10月開始上實體課,未料後來又二度封城,雖然大家都習慣線上教學,但調查也發現,學生還是想回到實體課。

疫情 英國

延伸閱讀

影/疫情阻礙學習? 6成4青少年想回學校生活

嘉縣工廠染疫新增2確診 翁章梁:餐飲內用解封言之過早

嘉縣工廠染疫傳突變?翁章梁下午直播說明

油輪阿曼外海遇襲釀2死 英國召見伊朗大使

相關新聞

中信實中助高球小將許淮茜成就夢想 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全額獎學金

中信國際實驗教育機構(CTBC International Academy,下稱「中信實中」)育才有成,今年高三的高球好手許淮茜錄取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113會考社會衝刺/跨域多元題為趨勢 掌握長題不用慌

國中教育會考5月18日至19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