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影/員林有應媽祠3年3次車禍影音曝光 貨車司機衝撞1死2傷

不再堅持只吃肉!為何全肉食醫師和生酮飲食教父皆開始吃碳水化合物? 

台日幼教理念差異大日本這觀念讓 1師顧30童沒問題

臺灣碳權交易所定位及未來展望

【文.田建中】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事件已對態、糧食、經濟造成嚴重危機,去(2023)年更被證實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一年,這說明減緩氣候暖化的行動已刻不容緩。

為呼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我國於 2021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 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並於去年 2月 15 日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成為全球第 18 個將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的國家,該法正式引入碳定價機制,其中包括:徵收碳費、自願減量與增量抵換等多元減碳工具,旨在通過創造經濟誘因,促進事業及各級政府實質減碳。

為了加速臺灣邁向淨零減碳之路,臺灣碳權交易所(以下稱碳交所)於去年 8 月 7 日由臺灣證券交易所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投資設立,為臺灣唯一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 36 條規定,由行政院環境部委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辦理該法所定額度交易事宜之官方指定機構。

「排碳有價」

致力於碳權交易與知識推廣

臺灣已進入排碳有價時代,碳交所作為國內唯一的碳交易平台,藉由建置交易平台及導入市場機制,可確保我國的碳交易公平且透明,並加速臺灣跟上國際淨零轉型的潮流。碳交所除了透過創造經濟誘因,使企業深刻認識到「排碳有價」,更希望藉此激勵更多企業投入淨零轉型,實踐減碳行動,進而成為推動低碳甚至是負碳發展的推手,帶動整體綠色經濟的良性循環,助力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並與產業成長發展取得平衡,共同落實國家政策。

碳交所主要業務為國際碳權交易、國內碳權交易、碳諮詢及教育訓練三項,以下分別說明。

一、國際碳權交易:

碳交所於去年 12 月 22 日開板「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此平台對我國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對內而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提供我國產業一個便利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無須大費周章赴海外開戶即可購入碳權,幫助企業符合國際供應鏈減碳要求、推動碳中和產品或服務、追求永續發展(ESG)目標;對外而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將成為日後我國銜接國際淨零減碳交易之窗口,深化我國參與國際事務之程度,提升國際能見度。此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具有三大特色:

1. 接軌國際,採美元計價之交易平台:鑒於國際上之碳權市場多以美元(USD)計價,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亦以美元為交易貨幣,除吸引更多買賣家加入臺灣市場外,更有利於我國碳權市場之國際化。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4.3月號】

延伸閱讀

證交所舉辦再生能源憑證、碳權講座

碳交所攜手標準局辦推廣講座 協助企業邁向淨零轉型

經部攜手碳交所辦憑證與碳權講座 助力企業淨零轉型

碳交所攜手中興大學推廣台灣自然碳匯 促進農業收益

相關新聞

碳費開徵 碳有價時代來臨

《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了多元減排工具,其中包括眾所關注的碳定價機制-碳費徵收。依據環境部規劃,碳費將於今(2024)年開徵,明(2025)年繳交,未來如何配合碳費徵收機制,運用碳權交易提升減排效益,將是政府與企業的一大挑戰。

113年董事會及股東會法規實務重點提醒

今(113)年股東會旺季即將到來,公司董事會及股東會有哪些新規定及應配合遵循事項?提醒公開發行公司宜儘早掌握與做好因應準備,以保障股東權益。

紓困補貼收入須先抵減核定虧損 才能盈虧互抵

營利事業受疫情影響,依紓困條例可向政府領取補貼,且補貼為免稅收入。然而,營利事業若有虧損,往後年度盈虧互抵時,依財政部目前見解,須先抵減補貼收入,對虧損的納稅義務人相當不利,恐有違紓困條例之美意。

台積電熊本廠效應分析

近日台積電熊本廠盛大開幕,成為日本最先進的邏輯製程晶圓廠,更帶動了臺日半導體供應鏈與產業聚落一片生機勃勃。台積電進入海外擴廠的「大航海時代」,未來是否面臨新的挑戰?又日本衰退的半導體產業能否藉此機會重新崛起,再創顛峰?熊本廠後續效應值得持續觀察。

房屋稅條例修正之稅率計算與申報方式解析

房屋稅條例新制又稱「囤房稅 2.0」,預計將於民國(以下同)113 年 7 月 1日開始適用,明(114)年 5 月開徵。本次修法在實體面及程序面有哪些新規定?另相關子法是否完備,方有利於實務推展。

淺談IFRS永續準則的 碳揭露規範

IFRS 永續揭露準則第 S1 號提供一個架構,要求企業揭露其價值鏈中的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第 S2 號專注於規範企業揭露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其中,關於碳揭露,企業亦需要解釋氣候變化等永續性風險和機會,這些揭露資訊將可幫助投資者和其他利害關係人,了解企業在管理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