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每月金援3萬…緯創數技投控董座被爆擁小40歲女密友 接送情逾10年

金融時報:台灣漢光演習事故頻傳 意外凸顯1特點是敵軍惡夢

南投罷免首戰藍軍雖未成功 但已體悟726致勝心法?

健保費、掛號費調漲 「3方法」應對逐年走高的醫療費

健保費、掛號費調漲外,健保藥品與急診的部分負擔也在近期調漲,這讓生病的人看病成本變更高昂。本報資料照片
健保費、掛號費調漲外,健保藥品與急診的部分負擔也在近期調漲,這讓生病的人看病成本變更高昂。本報資料照片

【撰文:王冠樺】

健保費、掛號費調漲外,健保藥品與急診的部分負擔也在近期調漲,這讓生病的人看病成本變更高昂。現代社會中不斷進步的醫療科技,因醫療效果的提升帶給人們更多促進健康的選擇,但同時也伴隨醫療費用高漲,使我們需更謹慎思考,該如何準備以應對愈來愈高昂的醫藥開支,達到健康與金錢兩者的平衡。而為了因應未來可能更高昂的醫療費用,在醫療支付上應採以下3方法應對:

1.規畫且常檢視醫療保險:醫療保險作為醫療費用的轉嫁,選擇時建議以全面的醫療保險為優先考量,以確保在住院、手術和支付醫療費用時,各種情況下我們都能獲得全方位的醫療支援。且透過一次性的重大傷病保險,在碰到像癌症、心臟病、中風等大額費用上,能獲得一筆給付金額。

規畫完整的醫療保險時,除確保保險額度上是否足夠覆蓋可能的醫療費用,同時也要注意自身保費的支付能力,通常建議以月薪的10%作為醫療保險支付的參考值。醫療保險需求會隨時間和生活狀況變化,需定期檢視與調整,建議最少在政府政策改變及自身身分與責任轉變時,確保保險內容是否符合需求。

2.用醫療知識培養警覺心:有些醫療疾病早期為一些較輕微的症狀,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問題等,這些疾病愈早發現及治療,愈能有效控制或防止疾病的惡化。因此平日可透過醫療相關報導與書籍,增加自己在疾病預防上的知識,以醫療、疾病的知識與常識協助我們用「預防」降低醫療費用支出。

3.儲蓄+投資因應高花費:醫療科技的進步速度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比如現在就連癌症治療或心臟瓣膜手術都比過去更為簡單且昂貴,費用更以數十倍在成長。除了透過醫療保險轉嫁外,理財和儲蓄也是因應高昂醫療費用挑戰的重要手段。

遇到醫療緊急狀況時,平日建立的緊急預備金能支付不可預見的支出,且建議緊急預備金至少需有3~6個月的生活費用。除儲蓄外,投資也是增值資產的好方法,選擇自己較熟悉且能承受風險的理財工具,不論是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工具,以長期增值作為目的,可確保財務上有足夠的儲備,能更好應對未來可能的醫療支出挑戰。

透過以上3點,我們可確保個人在面對健康挑戰時有充足的支援和保障。最後請記得,定期檢視和更新醫療保險與財務計畫,將更能確保我們的健康和財務得到妥善的照顧。(本文作者為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

延伸閱讀

五生肖富貴到老、兒孫有福!龍蛇健康佳、豬家庭美滿、「兩生肖」超會理財

癌末男遭手足棄養靠表妹照顧 身故後兄姊卻爭贏數百萬遺產

消費者注意了!在好市多狂退貨有1種嚴重後果 理財專家:別濫用規定

寶林廚師手驗出米酵菌酸 徐巧芯還原北市稽查過程、批衛福部不作為

相關新聞

政策加持 重電業者商機穩健

今年以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讓人熟知的是「對等關稅」政策。但其實川普重返白宮後,第1個迅速簽訂的行政命令,是成立「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首要任務是加強電力生產和供應,滿足智慧產業對電力需求,而這也標誌著AI產業的競爭不單單只是高科技的對決,並已擴及到基礎建設。

今年台灣景氣上肥下瘦、外強中乾

景氣循環是總體經濟活動的波動,一個景氣循環是指許多經濟產業活動大約同時期發生谷底、復甦、繁榮、高峰,然後衰退、蕭條,又谷底的情形。這一連串的波動會周而復始,但不定期的發生,其持續期間長則10年,短則3~5年不等。也就是說,不管現在經濟景況有多好,未來總是還會有另一次的衰退出現。當身陷景氣衰退、蕭條,至谷底時,也要記得,未來一定會有復甦、繁榮和高峰的一天。

股市下跌的因應之道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2025年推動對等關稅政策為市場帶來意外衝擊,並導致美股一度在4月初由牛市反轉落入熊市。

2方法預防房地繼承詐騙

近年常處理客戶共有土地分割的案件,絕大部分是年輕世代想將繼承取得的土地變現,轉投資或另作其他使用,但案件中不時發現有未辦繼承登記的狀況,不禁想起近期浮上檯面的台版地面師事件。

10大觀察重點 掌握投資市場變化

4月初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祭出超預期的關稅政策之後,引爆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儘管最近幾週市場已經趨於穩定,但政策不確定性仍然極高,顯示金融環境與過去相比有所不同。展望未來,我們認為,投資者應密切留意以下10個觀察重點,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並且調整投資組合免受長期和劇烈波動影響。

多元配置資產 因應失智風險

今年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35萬人大關,推估2031年將超過47萬人,失智症已成為現今社會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