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黃金地段危老案 地主集結抗議的背後...揭「3關鍵」避開重建分配爭議

【文/陳雅玲】
被視為台北市東區百億大案的「連雲玥恒」,日前意外傳出地主集結舉牌抗議事件。這件危老重建案,建商僅以8個月神速整合該案,從申請到核准通過只花1年,原本被視為美事一樁;如今,地主組成自救會卻訴求重建分回不公、1樓店面價值減損恐有欺詐之嫌,為這起難得的黃金地段重建案蒙上陰影。
「100個重建戶,最起碼有1000個疑難雜症。」曾任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的仲裁人莊孟翰,一句話道盡老屋整合重建的高難度。《財訊》報導指出,有意參與重建的住戶,最關心的莫過於自身權利分配問題,諸如分配比例多少?房屋價值如何計算?分回坪數是否公平?但都更條件牽涉法規、房價、造價、景氣波動等等,無一不是變數,這也造成住戶之間、住戶與建商互不信任,成為重建最大的阻力。
1樓最棘手 分配比最難喬
想要避免「連雲玥恒」爭議發生,不論是地主與住戶,都需要釐清攸關重建分配的3大關鍵。第1,先天法規限制,1樓店面原有面積難分回。一般來說,店面因受到土地建蔽率減少,縮減幅度會依不同基地條件、建築設計而不同。早期,一塊基地房子是蓋到滿,以商業區來說,過去建蔽率80%,現行法規降至75~65%,等同建物面積變小。
而且,《財訊》分析,重建蓋大樓後,1樓需要門廳、電梯、樓梯等空間,總面寬勢必又再縮減。簡言之,假若原本有10間店面,重建後不僅數量會減少,甚至連面寬都會有所影響。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丁致成表示,這是老公寓改建普遍會遇到的問題,造成1樓店面重建意願偏低,實務上會因為減損店面價值,改為分回樓上坪數;但對於位於地段佳、商效高的,地主不一定同意。因此通常如果1樓地主是投資客,或是地主也認為店面效益遞減,願意改分回樓上住宅,才能擺平「僧多粥少」的難題。
第2,重建分配的方式。如果以「協議合建」方式分配進行危老重建,多屬於合建分屋,雙方只要約定一定合建條件,不論內容繁簡合約即可成立。
長期專攻《營建法》、審閱逾500份合建契約的律師蔡志揚對《財訊》報導表示,許多合建契約約定地主可分配房屋面積,僅約定一定數值,並未敘明數字如何計算。以1樓來說,計算就有依建蔽率面積、實際可設計面積、權狀面積、室內面積等方式;當中如何約定1樓該分配多少,或分不回面積如何換算到樓上面積,當中學問相當大。…(本文截自財訊686期,詳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財訊官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