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下班雨勢升級!15縣市豪雨、雷雨齊轟 1地「災防告警」恐發生暴雨

前天就逃到台北!市府對殺人未遂犯無明確回應 議員喊話蔣萬安收心

基隆殺人未遂犯從醫院逃到台北!搭1579公車「南京、三民路口下車」

印尼1895年就曾發生「米酵菌酸中毒」 數十年間導致萬人死亡

寶林茶室中毒案死者經解剖後驗出米酵菌酸,是台灣首見。印尼早在1895年就有人食用傳統椰子發酵餅後,因米酵菌酸中毒死亡案例,直至1977年因而中毒死亡人數高達近1萬人,印尼當局已禁止生產這項食品。聯合報系資料照
寶林茶室中毒案死者經解剖後驗出米酵菌酸,是台灣首見。印尼早在1895年就有人食用傳統椰子發酵餅後,因米酵菌酸中毒死亡案例,直至1977年因而中毒死亡人數高達近1萬人,印尼當局已禁止生產這項食品。聯合報系資料照

寶林茶室中毒案死者經解剖後驗出米酵菌酸,是台灣首見。印尼早在1895年就有人食用傳統椰子發酵餅後,因米酵菌酸中毒死亡案例,直至1977年因而中毒死亡人數高達近1萬人,印尼當局已禁止生產這項食品。

印尼有關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的報導和期刊主要都是有關傳統椰子發酵餅(Bongkrektempe)。主流媒體「羅盤報」(Kompas)曾以「椰子發酵餅,中毒與死亡的悲傷史」為標題報導指出,椰子發酵餅是種歷史悠久、會致命的食物,主要作法是椰子渣磨碎後發酵所製成的餅狀物。

這種來自中爪哇馬士縣(Banyumas)的傳統食物,在19世紀期間是貧窮家庭的最愛,因為當時經濟蕭條,馬士縣居民購買力下降,許多人因買不起健康食物,轉而購買廉價食品。

不過,在1895年、1931年和1937年,仍由荷蘭人統治的印尼爆發因椰子發酵餅而中毒死亡事件,直至1977年,因食用椰子發酵餅中毒死亡共達約1萬人。

報導指出,研究人員1933年發現,人們中毒死亡的原因是因為椰毒假單胞菌(Pseudomonascocovenenans),這種毒物會導致人類心臟功能受損。

根據印尼線上雜誌Historia指出,印尼當局已於1962年禁止生產椰子發酵餅,但椰子發酵餅中毒事件持續至80年代,1988年因椰子發酵餅中毒死亡共有37人。

專研食品科學的印尼西里旺義大學(UniversitasSiliwangi)講師穆夫迪(Mufti Ghaffa)去年針對米酵菌酸發表一篇研究報告表示,傳統椰子發酵餅產生的米酵菌酸會導致食物中毒,並造成器官衰竭而死亡。

報告說,在印尼因食用椰子發酵餅而食物中毒很常發生,因此椰子發酵餅被認為具有毒性。穆夫迪寫道:「米酵菌酸通常出現在以椰子為原料的食品(如椰子發酵餅),主要發生在衛生條件不佳下製作(該食品)或是儲存不當。」

穆夫迪表示,米酵菌酸毒性很強,可導致人類和動物中毒,若食用受污染的椰子發酵餅會在1至10小時內中毒,並影響肝臟造成肝損傷、器官衰竭,通常會導致死亡。

穆夫迪在報告指出,為預防米酵菌酸中毒,必須確保食品在生產和儲存過程保持良好衛生條件,「適當烹調、充分發酵及適當的溫度控制,降低污染風險至關重要」。

印尼 米酵菌酸 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

中毒關鍵「炒粿條」為何成招牌菜?寶林老闆親曝做法「加進口調味料」

獨/寶林中毒案大膽假設 醫師聽到這關鍵字猜「米酵菌酸」

找出米酵菌酸是真兇之後 專家:致命濃度、菌種來源 更多真相待釐清

忠貞市場越南法國麵包釀514人中毒 負責人下場曝

相關新聞

歐洲理事會 通過人工智慧架構公約

法新社和歐洲新聞台十七日報導,歐洲理事會的部長委員會年度部長會議,十七日通過全球首項具法律拘束力、規範人工智慧(AI)使...

南韓軍方:北韓朝日本海發射不明彈道飛彈

NHK報導,南韓聯合參謀本部17日表示,北韓下午3點15分左右朝日本海(東海)發射一枚不明彈道飛彈,南韓軍方正在分析飛彈...

美中防長擬本月在新加坡會晤 時隔2年首度面對面談話

美國匿名官員16日透露,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預計將於本月稍晚時,在新加坡與中國國防部長董軍會晤...

影╱斯洛伐克總理中彈瞬間曝光!凶嫌混入人群後近距離連開5槍

斯洛伐克總理費科(Robert Fico)15日遇刺身中多槍,如今社群平台流出不同視角影片,71歲凶嫌先混入人群,等待費...

蘇丹、加薩衝突 全球7590萬人境內流離失所創新高

非政府組織「境內流離失所監測中心」(IDMC)今天說,蘇丹和加薩走廊(Gaza Strip)的衝突迫使全球的「境內流離失...

習近平會匈牙利總理奧班 共保中歐班列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結束在歐洲的訪問,自匈牙利搭機返回北京。他在匈牙利分別會見匈牙利總統蘇尤克、匈牙利總理奧班,雙方發...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