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重啟與台新金合併評估!新光金提3大原因:為扭轉經營困境

把握好天氣!明高溫恐飆破36度 這日起變天「雷陣雨連炸3天」

影/雪霸湧現成千上萬馬陸大軍 導覽員曝「真實現場」驚訝大於驚恐

民調專家開講/棄誰?保誰?選民的策略性投票

2024大選第一場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將登場,三位候選人抵達政見會現場。記者胡經周/攝影
2024大選第一場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將登場,三位候選人抵達政見會現場。記者胡經周/攝影

一般來說,選舉時若只有兩組候選人或有兩組主要候選人,選舉話題相對單純不少,因為選民不是選擇支持其中一人,就是放棄投票機會,除非這兩組人選的實力旗鼓相當,即使是拚戰到最後階段還不知道鹿死誰手,選民才會持續關注到最後一刻。2004年總統大選即是一例,國民黨和親民黨合作共推「連宋配」挑戰民進黨競選連任的「陳呂配」,不僅雙方勢均力敵,最後的「兩顆子彈」槍擊事件更成為最戲劇性一幕。反觀2016年和2020年的總統大選,主要兩組候選人的民調支持度差距甚大,相信有不少選民可能早早就將注意轉移到其他議題上,對最後的選舉結果也不致於感到意外。

不過,當有三組以上的候選人參選且各擁有一定的支持度時,不僅各個候選人的支持者,其心情會隨著民調支持度變化而起伏不定,大家討論的話題也多了不少。其中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即是,選民心中對候選人的喜好程度可能有不同順位,甚至有些選民是沒有特別喜歡但有最討厭的候選人,因此,到了選戰最後關頭,選民會不會出現「策略性」投票行為,放棄原先支持對象,改投較有機會當選的候選人,即是俗稱的「棄保效應」。

在討論過程中,候選人的民調支持度就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究竟要「棄誰?保誰?」也因而爭論不休,中年以上的讀者應該還有印象,2000年的總統大選可說是經典案例,不僅媒體上出現選舉民調滿天飛的現象,甚至假民調之指控、民調耳語(如聽說某一未公開的民調是…)也甚囂塵上,特定團體或個人刻意釋放民調訊息,企圖擾亂選民的最後判斷,其用意不乏有操弄「棄保效應」之目的。

「棄保效應」是什麼?若採用較為嚴格定義,這是指選民有屬意支持的最佳人選,但到了選戰「最後階段」,判斷原支持之候選人當選機會不大,或是為了避免最不喜歡的候選人當選,而改變投票支持的對象。若是用寬鬆一點的定義,只要是選民在「選舉期間」改變偏好或是放棄原本支持對象,轉向支持其他候選人;或是原先沒有特別偏好(如民調中回答「都支持」和「都不支持」)的選民,在最後表態投給某一特定的候選人,都可算是出現棄保行為。

由這兩個定義來看,其中的關鍵之一是:在什麼時間點判斷選民是否出現棄保行為?因為有些選民在選舉初期尚未決定支持對象,而是蒐集資訊和觀察選情變化,到最後階段再決定要的支持對象。例如台灣選舉民主化(TEDS)在2020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的選後面訪調查(見表一),回答有去投票的受訪者中,約有近六成是很早就決定投票對象,近四分之一比例在投票前一、二個月左右決定,另有近二成的選民是在最後階段才確定支持對象。

因此,若採取嚴格的標準,有近二成的選民可分析是否出現策略性投票行為;若採取較寬鬆的標準,則有近四成的選民可加以分析。所以,當我們在計算棄保效應的大小時,面臨到第一個難題即是,計算策略性投票的基礎是什麼,有多少比例的選民出現棄保行為。不過,因絕大多數的選舉民調都是不採取「固定樣本」追蹤調查的方式,所以,無法透過比較同一受訪者的前、後支持對象,以致於難以確切判斷有多少比例真正出現棄保投票行為,以及得知他們為何改變支持對象。

分析棄保效應的另一個關鍵是:選民有沒有最喜歡或偏好支持的候選人及最不喜歡的候選人?嚴格來說,棄保是指選民原有最想支持的對象且有最不喜歡的候選人,但隨著選情的變化,當原本支持對象的當選機會不大,反而最討厭的候選人很有機會當選時,有些選民原本的支持立場出現鬆動,以防止最討厭的候選人當選為考量,改為支持偏好順位第二的候選人。通常有政黨認同的選民都會支持該黨的候選人,且改變投票對象的可能性較低,除非該黨候選人有所爭議。相對地,沒有支持特定政黨的中間選民或游移選民,即使一開始有最想投的對象,若是他(她)也有最討厭的候選人時,投票支持對象是否始終如一?就很值得觀察和分析了。

另外,除政黨因素外,選民何時決定投票對象也是判斷其是否採取策略性投票的基礎之一,同樣是根據上述TEDS的調查結果,如表一所示,在回答有去投票的受訪者中,近八成的比例表示最後投票支持的對象就是原本最想投的候選人,另有二成左右則是回答「不是」;而且,細部來看,越早決定投票對象的受訪者,有越高的比例會投給原本最支持的候選人;反觀較晚才決定支持對象的受訪者,也有較高的比例是投給不是原本最想投的候選人,他們為何改變心意,其動機和目的就值得深入研究了。不過,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在選戰期間所公布的民調結果,能夠影響選民投票意願的比例似乎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高,因為大多數選民不僅是很早即心有所屬且是立場堅定不移。

由上述的討論可知,在選舉前的民調,若是要測量該次選舉的棄保效應,民調機構必須設計幾個題目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首先是詢問受訪者「最可能支持的對象?」由此一題目瞭解選民心中對各個候選人在的偏好;其次是追問有明確支持對象的受訪者:「如果支持的對象當選機會不大,會改支持哪一位候選人?」藉此找出其第二選擇是誰。

一般來說,死忠支持特定候選人的受訪者,即使明知該位候選人當選機會不大,也會堅持原來的立場,但有些受訪者的態度可能不是如此堅定,有可能隨著選情演變而改變心意,而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這些候選人當中,有沒有他最討厭的對象,所以,最後會追問所有的受訪者:「有沒有最不希望哪一個候選人當選?」以此判斷改變支持對象的受訪者中,因擔心最討厭的候選人有可能當選,而決定將選票集中給最有可能打敗其所討厭之候選人的對象;此外,最後這個題目也可以判斷尚未決定支持對象的選民,如有最討厭的候選人,最後階段會不會參與投票,提高投票率。

綜合這些資訊的研判,我們可以從民調中歸納出幾個分析重點:第一,每一位候選人的死忠支持者比例有多高?和政黨支持的關聯性高不高?第二,有可能采取策略性投票的選民比例是多少?是否足以左右最後的選舉結果?第三,最有可能被棄保的對象是誰?誰又是民調支持度數據中「弔車尾」的候選人?第四,可能選擇棄保的受訪者中,他們的選票會流向哪一位候選人?誰是棄保效應的最大受益者?如果選票的流向很平均,那麼,即使採取策略性投票的選民比例很高,其對選舉結果也沒有太大影響,只是墊高前二名候選人的票數。

舉例來說,根據聯合報系民調中心在12月19日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選民對賴蕭配和侯趙配的喜好比較為接近,而對柯吳配的不喜歡比例則是最高;調查結果也顯示,目前心有所屬的選民中,有一成四表示選前若支持對象當選機會不大時,可能會考慮改投其他候選人,其中,考慮棄保的侯趙配支持者,有六成九的第二選擇是柯吳配,二成六是賴蕭配;考慮棄保的柯吳配支持者,有四成九的第二選擇是侯趙配,二成四屬意賴蕭配;考慮棄保的賴蕭配支持者,則是四成一的第二選擇是柯吳配,三成六屬意侯趙配。

在賴蕭配的民調仍穩居第一的態勢下,目前只需要評估的是棄保效應會發生在侯趙配或是柯吳配,如前文所言,其判斷關鍵之一即是,民調支持度中落入「老三」的候選人最有可能被棄保,這也是近日來有關民調排名之爭論不休的原因。不過,根據該民調機構的估算,若是藍、白間發生棄保效應,可能影響百分之五的選票流動,這「五趴」是否足以決定誰最後會當選,可能還是要看第一名和第二名候選人的支持度差距究竟有多大了。

最後,除了選民自主決定是否採取策略性投票外,事實上,各候選人陣營也有可能想要操作棄保效應,以提高自己當選的機會,策略上除了拉高己方的民調支持度外,也會刻意將希望被棄保對象的民調支持度壓低,讓對方支持者的選民轉移投票對象。不過,從選民的觀點來看,策略性投票是一個很微妙的社會心理轉換過程,選民會不會完全遵照候選人或政黨所設想的方向投下手中那一票,沒有到開票階段,誰也沒有把握。

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莊文忠。聯合報資料照片
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莊文忠。聯合報資料照片
作者簡介

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學歷: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博士

研究專長:公共政策分析、研究方法、政府績效管理、民意調查、非營利組織研究




2024總統選舉 2024選舉 民調

相關新聞

2024總統大選/台上鞠躬 侯友宜、趙少康宣布敗選

今為2024總統大選投開票日,國民黨正副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趙少康今晚7時56分,宣布落選。

賴清德談新內閣「不會完全是民進黨」

民進黨主席、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昨晚表示,未來閣揆及總統府秘書長人選將會符合「跨黨派、跨世代、跨領域」的民主大聯盟原則;不只...

賴清德:已在思考閣揆和部會首長 不會全是民進黨

民進黨主席、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今晚登上「仁愛路四段507號」直播節目,與民進黨發言人吳崢、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及苗博雅對談。被...

補選大戰/520上路前 賴清德先戰6場補選 蘇治芬:賴政府的硬仗、苦戰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520就職上任,橫在眼前的是5縣市、6選區的地方鄉鎮長和議員補選,這次補選被視為2024延長賽。由...

獨/民眾黨中評會通過「黃珊珊條款」 禁不分區立委雙重黨籍

民眾黨前秘書長謝立功日前踢爆民眾黨不分區立委當選人黃珊珊有親民黨、民眾黨雙重黨籍,而黃珊珊未回應。據了解,民眾黨中評會今...

邱毅指柯文哲成藍綠選民的中途之家 有機會取得執政權

前立委邱毅今天在臉書表示,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成功讓民眾黨成為綠色選民離開民進黨,卻不願前往國民黨的中途之家,同樣道理,柯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