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我們是否正在「安靜離職」中?

快時代總是不缺乏新名詞,去年開始竄紅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就是一個例子。「安靜離職」據說是二○二二年三月首次出現在網路上,這讓年輕的Z世代很有感,並快速在TikTok傳開。或許它道出許多人心中的戚戚焉,又具有世代爭議性,如此才能成功引起話題。

許多人第一次聽到或許跟我一樣,會直覺認為是「不告而別,默默辭職」吧!但名詞原創人的本意,其實與中文翻譯有很大差別。

最近美國哈佛管理評論上有一篇文章,認真的把「安靜離職」定義為「選擇退出超出指定職責的任務」或「減少對工作的心理投入」。白話一點說,其實跟辭職一點都沒有關係,而是指「剛好做到分內該做的工作,不多做一點點分外之事」,不再是傳統上主動積極求表現的態度。蓋洛普曾有一項調查發現,竟然有近五十%的人可能被歸類為「安靜離職」。

這當然不會是一個新現象,但名詞會暴紅,可能與社會價值認同與職場文化轉變有關。也許是已經厭倦社會長期過勞工作的現況,或是想挑戰必須放棄自我爭取職場成功的價值觀,更是反對他人榨取不對等勞動付出的情感投射,是一種形塑中的全新社會文化。

人與人之間除白紙黑字書面合約外,更多的是抽象的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跨越文字的心理契約,記載著雙方心中的期望和義務。做為一個受雇者,心中不僅要求穩定的薪水,更包括工作必須有趣、挑戰與有成長的期待,才願意以額外努力做交換。當心理契約如約運行,自然會願意早到、晚歸甚至額外加倍努力以為回報。反之,如果感覺心理契約已經失衡,額外努力已無回報,即使人留職位但心思早已遠去。待我以仁,自當回報以義;反之,安靜離職也只是剛好而已。

「安靜離職」是正是反各有主張。反方認為,消極且缺乏超額成就和工作熱情,是個人職涯發展重大障礙,雇主更會採取「安靜開除」(quiet firing)與「安靜雇用」(quiet hiring)等來應對,對勞雇雙方必是雙輸結局。正方則認為,健康工作與生活平衡符合永續ESG發展趨勢,過去職場規則與文化應該重新受到檢視,必須因應環境發展而重新調適。與其責怪任何一方不努力,不如協力改善工作條件並實現生活平衡,會得到更多支持與認可。

「安靜離職」產生的後果顯然是負面居多,但如果能正視問題的成因並努力改變,則不失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正向動因,反而不願意面對趨勢與調整作為,才是最大的風險。

原本以個人思考觀點出發的安靜離職,反思到社會層次問題上也十分貼切,當前許多角落似乎也開始飄散著「安靜離職」的味道;失控的熊孩子與怪獸家長,加上沒有相對應的保護機制,許多當年懷抱熱情的老師,或許早已安靜離職中;原本滿腔熱血的公務人員,面對不斷縮水又不確定的退休福利與高度究責的工作環境,心中可能也早已掛上安靜離職的吊牌…

當社會充斥著各種不對等的心理契約關係,制度又無力改善時,如哈佛管理評論所說的,弱勢一方只好在「選擇退出超出指定職責的任務」或「減少對工作的心理投入」選擇。一旦「安靜離職」、「躺平」、「不想努力了!」成為社會常態時,可以想像會是如何的社會嗎?(作者為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安靜離職 職場

延伸閱讀

當空姐光鮮亮麗? 她曝背後甘苦談:想到就會怕

港府:535名雇員拒簽擁護基本法 全數離職

700名員工喊辭職!OpenAI爆危機 專家憂公司架構特殊:改變非易事

全員加班到晚上10點 請假後被要求簽自主離職書

相關新聞

黃耀輝/財政不容樂觀 賴總統應從長規畫

蔡英文總統五二○下台,留給國人和賴清德新政府的大禮,就是沉重的債務。五月十日的國債鐘顯示,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六點四兆,...

劉大年/推動國貿 新政府應三箭齊發

新政府上任,財經內閣改組,負責對外談判團隊也調整,必須立即因應接踵而來台灣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的挑戰。

詹文男/尋找開運的「定風波」

好友老張跟我說,他的朋友老李過年送他一個開運皮夾,祝福他新的一年年財源廣進、心想事成。我很好奇,這個皮夾有何特殊之處?老...

陳國樑/主權信評 只聽外國和尚唸經?

近年來,穆迪、惠譽與標準普爾「三大」國際信評機構對於台灣主權債信評等分數,不僅是財政與主計兩部門引以為傲的財政治理績效,...

黃正忠/別讓台灣今後的路走樣

沙漠氣候所在地杜拜四月中旬一場暴雨,一年雨量十二小時內傾洩而下,再次上演去年氣候大會COP28前的大淹水。多國淨零已入法...

黃耀輝/蔡規若賴隨 財政將大衰

賴政府五二○即將上任,有鑑於蔡英文總統曾說過兩句大話:「我花很多錢是事實,但是我有本錢」,以及「二○二四年以後就沒有我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