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辦公室放律師好友工程款…橋院法官涉入洩密案 法院:尚待調查暫無停職

陸漁船翻覆案發燒!網關心兩議題 「金門」飆破2萬聲量攀高峰

1艘大陸漁船日前因躲避海巡查緝翻覆釀2死,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圖/民眾提供
1艘大陸漁船日前因躲避海巡查緝翻覆釀2死,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圖/民眾提供

中國漁船兩死事件時續發酵,中國福建海警局宣示將「常態化」執法,不到一週,金門19日一艘觀光船就遭福建海警局強制登船臨檢,讓不少乘客驚嚇,甚至擔心回不了台灣。對此,總統府20日表示,對於近日台海情勢資訊,主責機關及國安團隊都有即時且全程的掌握,並即時向總統蔡英文報告、掌握情勢,請國人放心。

外界認為中國藉由漁船兩死事件,加強執法推進台海內海化,對此,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表示,對岸是不是要將台海內海化,目前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要先做好因應的準備,不能輕易退讓,也避免不必要的武裝甚至軍事衝突。他認為,兩岸如何恢復溝通管道是關鍵,陸委會海基會應該發揮功能,但前提是總統府與行政院的態度。

中國海警強行登金門觀光船臨檢 飆破2萬聲量

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日期:2024/02/13~2024/02/19)統計調查,金門近一週聲量最高點出現在2月19日,共2萬3,940 筆聲量。當天中國海警強行登上金門觀光船臨檢,海巡署出動「100噸級巡防艇」馳援。有網友表示,「驚嚇之旅」、「台灣人只有更團結才能阻擋中共的霸道」、「中共以切香腸方式步步進逼台灣主權,挑戰國際和平,全民要硬起來」。

海巡追捕釀中國2漁工死亡 登上金門近一週聲量高峰

另一個聲量高峰出現在2月15日,共7,616 筆聲量。中國漁船14日越界捕魚,拒絕金門海巡隊攔查,逃逸過程中2名漁工不慎溺斃。對此,國台辦強烈譴責是我方驅離導致,海巡署回應,表達該涉案船舶,為屬三無船舶,即無船名、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登記,為兩岸協同執法共同關注對象,雙方對於這類船舶均會加強取締,而對此次發生意外事故,深表遺憾。有網友表示,「支持台灣海巡,加油」、「支持海巡署的執法人員,中國人很常越界,已經不是第一次」、「我們有做錯什麼嗎?整天挑戰我們的底線」。

image source:《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02月13日至2024年02月19日。

資料來源: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金門』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兩岸關係 海巡署 金廈海域 金門

延伸閱讀

海委會稱台灣船可拒陸海監臨檢 陳玉珍:為難民眾

大陸海警登檢金門觀光船引緊張 路透:北京趁機施壓賴清德

【重磅快評】中共船據金門,蔡總統還在海邊玩大內宣

金廈海域爭議 江啟臣:主權宣示已成政治問題

相關新聞

無共識!控海巡扭曲事實 陸代表返陸

大陸漁船在金門海域翻覆兩死案,兩岸代表十五場協商談判仍未達共識;陸方代表前天緊盯海委會及海巡署官員在立法院專題報告及答詢...

海巡署長還原執法過程 周美伍:怎可能沒影像

大陸快艇非法越界金門海域翻覆事件延燒,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昨天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答詢表示,碰撞和撞船不同,登檢過程本身就是持續調整位置、持續碰觸的過程,碰撞是必然;她接受國會監督,但必須捍衛海巡執法立場。不過,管碧玲坦言,海巡第一時間說明的社會溝通確實不足。

獨/立院今攻防陸船翻覆案 陸方代表隔海緊盯直播 不滿管碧玲「硬凹」

陸船翻覆釀2死案,今天聚焦在立院攻防,陸方代表與海巡署官員今暫停協商,陸方人員上午都待在金門飯店內觀看直播,全程緊盯,據...

陸船翻覆案 海委會專案報告立院定調「撞船」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安排「金門撞船案:翻船執法過程及後續處理」專題報告並備詢。會議一開始,藍綠立委為了程序問題登記發言順序...

管碧玲傳訊高金「失禮」 海巡報告還扯原住民同仁升遷?

陸船翻覆事件延燒,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安排「金門撞船案:翻船執法過程及後續處理」專題報告,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卻將書面報告名稱...

陸船翻覆案 戰場今移到立院

報告結果 左右本案後續發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