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豪/大法官可讓死刑爭議跳脫零和對抗

憲法法庭就「死刑合憲性」爭點,廿三日進行言詞辯論。各方的意見交鋒精彩,法學論點有理有據。由於憲法並未明確禁止死刑,而支持死刑的民意一直都超過七成,若驟然判決死刑完全違憲,司法合憲性審查的「反民主」必定成為一個政治炸彈-誰想當王清峰第二?

死刑存廢為何如此政治敏感?除了它涉及最深層的生死議題外,另一原因或許是死刑存廢支持者都把它當成零和戰爭-死刑不是全廢就是全留。在這樣的零和戰爭下,雙方的辯論爭執更像是信仰之爭、正邪之辨。廢死一方被扣上冷血、不顧被害人、菁英驕傲的帽子;反廢死的大眾也被形容成不夠文明、不講人權者。這樣相互仇恨的爭辯無論結果如何,都讓社會更加對立,也可能傷害司法威信。

然而,這樣的零和局面,其實是一些誤解造成的。許多爭議該有更細緻的討論,憲法法庭在幾個月後的裁判也未必是全有或全無。以下就是一些重要但經常纏夾的爭點。

第一,死刑合憲性的判斷是否要參酌民意?釋憲與民意的關係,一向是憲法學上最困難的議題。憲法法庭依法審判,有些事項的確不需要依民意決定。然而,死刑存廢就像各種刑罰的妥當性一樣,剛好是個不能完全忽略社會大眾態度的議題。因為合憲與否爭執點在於死刑是否合乎「罪刑相當」:重大殺人罪行該處以什麼刑罰才「相當」、「適合」,這就必須與「社會一般觀念」連結起來看。同樣是殺人,有的社會認為必須千刀萬剮方能贖其罪,有的國家認為隔離幾年好好教育即可。這「相當」二字有著強烈的情感、價值因素,不是邏輯能夠解決的。這也是美國最高法院都依據「發展中的道德標準」,來判斷死刑是否違憲的原因。一旦要以社會道德標準來判斷,就不可能跳過八成民意。

另一個爭議是:「應報」是否能作為刑罰依據?只要「罪刑相當」仍是刑罰核心,就不可能完全排除「應報」。畢竟,刑的輕重,必須對照「罪」的嚴重程度,那不就是「應報」?一旦要考慮殺人犯處死刑是否「罪有『應』得」這問題,就回到前面的「社會道德觀」。這也是廢死論者排斥「應報」作為刑罰基礎的原因之一。

至於「死刑有無威嚇力」,美國著名自由派憲法學者Cass R. Sunstein曾引用實證資料指出,每執行一個死刑可以減少十八個謀殺案。雖然這篇論文仍有爭議,但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ary Becker在內的經濟學家都支持這些研究結果。請問,受法學訓練出身的大法官該怎麼對待歧異的實證資料?如果今天採行某一派,會不會五年後又文新的結果推翻?當大法官無法確認實證上的「嚇阻效果」之時,該採取司法積極或消極態度?

憲法法庭終究要做出裁決。不過,憲法裁判也未必是全有或全無。大法官有許多中間選項,可以畫出底線,同時仍留給社會辯論妥協的空間。例如,僅限於最惡質的謀殺(而非「殺人」)方能判死刑,或是判定相關案件的審理與量刑不合正當程序。也可以效法承認同婚的釋字七四八號解釋,宣告既有的死刑規定是「未提供正當程序」或「未限縮適用範圍」而牴觸憲法;同時課以立法者修法義務去補足瑕疵,否則限期失效。這些作法,都能夠站上道德高度,又讓死刑更加嚴謹。刑庭法官們在過渡期間,必然會採取更謹慎的態度來處理死刑問題。大法官如此裁判,就可以擔任民主政治的政治思辯催化劑,而非對抗大眾意見的寡頭菁英。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大法官 死刑 殺人

延伸閱讀

朱立倫:想改變死刑合憲 將造成中華民國憲政史上最大危機

國民黨團籲大法官重視8成民意 「判死刑違憲就是和民意對幹」

廢死聯盟喊死刑是殺人機器 作家反嗆:殺人犯不應修補該銷毀

蔡清祥:死刑規定合憲 是否廢死應由立法機關決定

相關新聞

施振榮/從「微笑曲線」看表演藝術如何永續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老師,在四月廿九日於名人堂發表他對表演藝術與「微笑曲線」的看法,希望表演藝術界能因為...

蘇益仁/賴清德準總統的癌症三支箭

四月廿七日,賴清德準總統與政府團隊參加了健康台灣顧問團隊的最後一場結論會議,提出了多項未來方案,以確保健康台灣政策的執行...

劉維公/第三波創意經濟

二○一八年八月,音樂家馬友友啟動全球巡演的巴哈計畫(the Bach Project)。巴哈計畫為期兩年,馬友友在六大洲...

魏國彥/野狗為患,怎麼辦?

「愛牠,就不要拋棄牠」,寵物店門口貼著這樣的招貼,人間「始愛終棄」的故事也在這裡發生。

薛承泰/撥亂而未反正的二度年改

二○一六年蔡政府成立年改會,聲稱一年內完成年改。當時筆者即預言,財務危機最大且最急迫者是勞保,民進黨是不會改的。八年過了...

李清志/都市裡的陶淵明

德國導演文溫德斯最近推出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感動了許多人。主角是資深日本演員役所廣司,他飾演一位東京的廁所清潔員,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