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對台關鍵字變化 有的放矢

賴清德當選後,大陸對台政策已漸轉向「硬的更硬、軟的不再軟」。強化對台外交壓制、經濟反制及軍事威懾,凸顯陸對台敵意激增、壓制性擴大。   路透
賴清德當選後,大陸對台政策已漸轉向「硬的更硬、軟的不再軟」。強化對台外交壓制、經濟反制及軍事威懾,凸顯陸對台敵意激增、壓制性擴大。 路透

賴清德當選總統後,大陸連續兩次涉台論述及政策會議,因「政策關鍵語詞」變化,在兩岸政治氛圍極度對立及敵意螺旋攀升下,引發台灣社會高度爭論。對台工作會議未出現「兩岸一家親」,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未有「和平統一」,只提「祖國統一」,並將「台胞權益改成兩岸同胞權益」。這些政策語詞、隻字片語的變化,在政策文本有何弦外之音?隱藏不能說的秘密嗎?

目前有兩種觀點,一是大陸對台政策具有戰略自信、定力及主動權,具一致性、連貫性及可預測性,並未改變,反獨促統、融合和統皆是政策雙主軸;抑或是因當前兩岸敵對政治氛圍,刻意凸顯台灣陷入戰爭邊緣的風險提高?宣傳對台政策正由「和統」轉向「武統」機率大增。

賴清德當選後,大陸宣布與諾魯建交、片面宣布M503航路東移、金廈水域不存在禁限制水域、貿易壁壘調查成立後執行。顯然,大陸對台政策已漸轉向「硬的更硬、軟的不再軟」,單邊吸納及片面行動也愈來愈多。強化對台外交壓制、經濟反制及軍事威懾,引發各界疑慮不安,凸顯陸對台敵意激增、壓制性擴大。

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重要講話及政府工作報告,分別欠缺「兩岸一家親」及「和平統一」;但基本政策主軸「反獨促統」、「融合和統」沒有改變。然正式會議及文件上卻有別以往,實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及「敲山震虎」意涵,顯然這是「有的放矢」。

大陸對台政策雙主軸是「反獨促統」與「融合促統」,提出「反台獨」從「三個任何」到「六個任何」,擴大反獨範圍,界定台獨定義擴大化,包括文化台獨、柔性台獨及漸進式台獨。同時,加強對台獨的打擊,從反對、處置、遏制、挫敗加重到「粉碎」,不斷增加遏制台獨力度。

儘管「和平統一」、「兩岸一家親」未在政府報告及對台工作會議出現。然這未必代表大陸對台政策主軸產生斷裂或改變,除全國政協重申「和平統一」,習近平最後也說出「和平統一」,具一錘定音效果。兩岸敵意螺旋增加,陸對台論述些微變化,恰反映當下兩岸對立政治氛圍難解,政策工具運用必須謹慎。

檢視「反獨促統」發展歷程的統一戰線,從「鞏固反獨促統大勢」發展至「築牢反獨促統強大陣線」,擴大統一戰線聯盟力量。大陸極力構築「反獨促統」國際與國內統一戰線,在國際社會建構及鞏固「一中」體制,致台灣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及雪崩式斷交潮。賴清德宣稱「蔡規賴隨」路線,但又說「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恐誘發大陸對台更加無限上綱的壓制。

大陸致力在兩岸社會建立「反獨促統」統一戰線,已發布兩波台獨清單,此適足以產生寒蟬效應。在「融合漸統」方面,除了各項惠台措施,提出給予台胞、台生、台師及台幹在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之「同等待遇」,逐漸產生磁吸效應及示範效應,利於創造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

賴清德新政府應運用智慧化解,而非一再沿用怒罵、叫囂、冷漠及反制性的互動模式,這將使台灣未蒙其利卻反受其害。

M503 台獨 習近平 諾魯 賴清德

延伸閱讀

虐童致死案引公憤 藍委:衛福部未依規定開檢討會議

民進黨南市黨部主委遇襲時機敏感 潘新傳:盼外界莫做臆測

郭子乾生日賴清德送祝福 盼讓台灣影視在國際發光

梅花評論:無新人豈有新政 無新政豈能脫困

相關新聞

大屋頂下/「三個面對」與「三個回到」 從八田與一回到蔣經國

兩岸正在等待五二○開啟新局之際,金門發生覆船,弄得氣氛很糟。但覆船只是偶發的局部事件,不免有針鋒相對的操作;兩岸新局則應...

美援烏以台 徒增紛擾

美國眾議院四月廿日批准向烏克蘭、以色列和印太地區提供九百五十億美元撥款法案,媒體簡稱為「援助烏以台法案」。包括為基輔提供...

百姓脫困 財經改「閣」首務

新內閣名單陸續公布,由產學界尋找優秀人才擔任部會新首長,實讓人耳目一新並甚值期待。尤以與國民生計攸關的財經金首長,其未來...

403花蓮大震揭電力警訊 供電韌性 結合民間參與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日前在竹科與半導體業界代表進行會談,與會代表提到,半導體業界已在討論,是不是乾脆半導體企業自己組團蓋核電...

台灣為何不用低價綠能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過去幾年的資料顯示,台灣住宅用電及工業用電相較於世界各國排名屬低價。電價便宜的主要原因與政治有...

免於斷電憂慮 才是負責的政策

桃園連續多天停電,北市東區也發生停電,民眾擔心未來是否會缺電,經濟部長王美花說「不會有缺電的問題」,卻不保證明年不缺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