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樹木與樹人

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十分重視教育,因此《管子.權修》提到:「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比喻教育對於個人一生與國家興衰的重要。「教育」一詞出自於孟子,「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將教育優秀人才視為三種樂趣之一。但是,西方學校制度引入東方之後,的確與昔日傳統教育方法不同。傳統科舉制度透過經典學習,接受層層考試,學優則仕,位居廟堂治理國家,從經典學習到治國,一脈相承。

西方「教育」的原意如何呢?英語education,出自於法語éducation,其根源則是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為從內而外引發受教者的內在能力。英文的education一詞,除了運用於教育小孩、年輕人之外,也適用於養蠶、飼養動物,十分廣泛。

我們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漢代獨尊儒學,經典學習成為教育核心。但我們卻忽略《論語》這部經典著作,出自於孔子一生的知識傳承、轉化與運用的直接經驗所得。孔門弟子接受教育的歲月十分漫長,孔子早年講學、中年仕魯治國有成,隨後不得志而周遊六國,弟子大多隨侍在側。特別是十餘年的流浪生涯,孔子與弟子共同體驗現實生活,在顛沛流離、理想與現實的拉扯當中傳授知識與淬煉人格,過宋國遇見桓魋險遭加害,在鄭國走失如「喪家之犬」,受困於陳蔡絕糧七日依然「弦歌不衰」。孔子指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乃是他周遊列國所得感悟,教育所得與現實印證的智慧結晶。孔子以春秋的文化傳統、國情、時局作為教育素材,帶領三千弟子周遊各國。這種壯舉與佛陀率領僧團雲遊各國宏傳教義,耶穌帶著使徒到各地傳布福音,三者皆蔚為人類教育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觀。

我們現實的學校教育,是以固定場所為施教範圍。古代則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識人、識事方為教育之根本。歐洲所說的「教育」主體除了教師、師傅,還包括著「世間」(world)、環境(circumstance)。「世間」看似簡單語彙,其實廣泛地指人的存在、生活的事物。世間、環境作為「老師」來教育學子,現代學校教育普遍缺乏。這兩種教育涉及人際關係、大自然、社會制度、人文風俗、政治現況以及國際局勢,這些都是教育場域裡的「教師」。法國學者涂爾幹認為教育必須要有其方法,也就是「作為實踐的教育」(pédagogie),亦即教育學,很顯然地我們的學校教育在於後者。

日前在校園散步,落葉滿地,昂揚挺立的樹木偉然成林。忽覺古人以樹人比喻教育其來有自,用心呵護,終須經歷狂風驟雨、酷暑嚴冬、晝夜溫差,一棵巨樹必經大自然不斷淬煉方能成材。每一個國家有其教育的基本方針,終不離培育獨立個體成為完整社會人的教育基礎。

少子化是台灣教育的一大危機,嚴重到被視為國安問題,少子化浪潮改變了既有教育生態,至於教育本質的深化呢?或許是我們應該深刻反省的地方。(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孔子 少子化 樹人

延伸閱讀

山羊角被龍舌蘭卡住?下秒「巧用槓桿原理」成功吃到食物 網讚:太有智慧了

猛禽餓昏虛弱路倒!暖警秒帶回派出所收編 確認身分直呼不得了:是保育動物

海獺被虎鯨追殺跳上船驚慌求救!逃過死劫徘徊不願離開:謝謝哥哥救了我

林依晨師弟親近大自然脫了!花蓮吹喇叭享受天倫樂

相關新聞

「六無主委」提油救火 人民無望

新春期間,海巡署小艇在金門海域撞翻陸籍漁船卻沒錄影,海委會主委管碧玲第一時間未開誠布公。民進黨政府仇中,如果陸籍漁船違法...

大屋頂下/「三個面對」與「三個回到」 從八田與一回到蔣經國

兩岸正在等待五二○開啟新局之際,金門發生覆船,弄得氣氛很糟。但覆船只是偶發的局部事件,不免有針鋒相對的操作;兩岸新局則應...

金廈事件啟示:兩岸火藥庫須降溫

俄烏戰爭打了兩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公開承認烏軍陣亡人數達三萬多人,約為全國總人口數的千分之一。不論這個數字是否低估,死...

大屋頂下/拜登不支持台灣獨立 賴清德要顧好護位神山

賴清德在當選之夜的國際記者會中有兩段簡短談話論及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

大屋頂下/民眾黨的三大戰略目標 柯文哲的可能與不可能

選前,有人問柯文哲:如果賴清德勝選,立法院三黨不過半,民眾黨成了關鍵少數,將靠向民進黨成為執政黨?或與國民黨並肩為反對黨...

結構羈絆非新總統違憲藉口

在新的中華民國總統即將被選出來之際,許多有關台海兩岸及周邊關係的可能變化已被多方分析。這些不只是對他相關執政團隊的挑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