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孫兒們在哪? 余天心急如焚「社福介入還是沒下文」

好天氣快掰了…周日降雨範圍擴大 下周北部連3天跌回20度

史丹佛校長學倫案的警惕

史丹佛大學校長因學術倫理辭職下台。 美聯社
史丹佛大學校長因學術倫理辭職下台。 美聯社

這個星期美國學術界最大的新聞,莫過於史丹佛大學校長因學術倫理辭職下台。這件事源於一名大一新生Theo Baker在學生報紙《Stanford Daily》的一篇報導。

他揭發了校長Tessier-Lavigne的阿茲海默症研究論文,圖形被纂改的弊案。此事發生在二○○九年,遠在Tessier-Lavigne來史丹佛之前,那時他是Genetech公司的研發主管,他所領導的團隊在阿茲海默症研究上有重大突破,但其發表之論文,圖形有被纂改的嫌疑,此事在網路上傳聞已久,卻一直沒人重視。

Theo Baker的這篇文章之所以造成轟動,是因為他報導的深度及取證的嚴謹,他請教了許多生物醫學權威及學術倫理專家,使得他的論點極具說服力。

這篇報導在去年十一月底刊出,史丹佛大學董事會隨即於第二天成立調查小組,並於今年一月成立一個由頂尖科學家所組成的專家小組展開調查。

刊登論文的期刊如Nature,Scienee及Cell也展開調查,許多主要媒體也開始報導此事。

由於這些報導,《Stanford Daily》及Theo Baker今年獲得新聞界極富盛名的Polk Award,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學生主辦的報紙獲此殊榮。上星期在史丹佛調查小組公布調查結果之後,Tessier-Lavigne隨即宣布辭去史丹佛大學校長之職。

一名史丹佛大一新生,憑一己之力把校長拉下馬,給我們許多啟示。這名學生沒有任何政治目的,沒有人在背後指點;他的調查詳細而深入,不是無的放矢的指控。史丹佛大學也沒有因為他披露校長的問題而對他施壓。校董會在他披露後立即展開調查,也顯現出學校的肚量。

校長雖然有經過私人律師要求《Stanford Daily》撤銷報導,但是遭到拒絕。當最後調查結果出爐,校長立刻辭職,沒有抱怨、沒有喊冤。

學術倫理問題在台灣也屢見不鮮,但每次的調查及懲處卻是拖拖拉拉不乾不脆,發現問題的,多半是有人向期刊檢舉,然後學術單位才被動的調查,很少有出自研究單位內的自我檢舉。

在台灣還有一種是帶有政治色彩的學倫案,結果學術事件變成政治事件;彼此用政治語言謾罵抹黑,根本看不見學術真相。就好像一年前在台灣發生的學術倫理事件,因為和選舉掛鈎,單純的學術案件變得複雜;無論是當事人、檢舉人或主管的學校,都受到極大的壓力和干擾,即使最後塵埃落定,仍然有人認為是「世紀冤案」。

再看看蔡總統的論文案,檢舉人是三位大學教授,他們所檢舉的不止的是總統,還包括整個政府機器及倫敦政經學院。整件事不夠透明、更沒有獨立的調查機構,雙方只能對簿公堂,最後還有教授落得被通緝。明明是簡單的學術倫理案件,卻淪為一灘泥淖的混戰,誰也不知道真相是什麼。

比起這名史丹佛的大一學生,我們的年輕人普遍缺乏獨立思想和追求真相的能力與勇氣,常一窩蜂的人云亦云,很少人能夠堅持走自己的路,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學術是神聖的,希望這次史丹佛的事件能給我們警惕,知道未來在面對學術倫理時應有的態度和立場。

大一 新生

延伸閱讀

台大首辦國際資訊檢索頂尖會議 微軟研究院總經理蒞臨

多篇論文涉「操縱研究數據」!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宣布辭職

國民黨議員論文涉抄民眾黨 台師大:未達撤銷程度但建議道歉

前國安局長陳明通可以退休了! 教育部:退休案已函覆給台大

相關新聞

「六無主委」提油救火 人民無望

新春期間,海巡署小艇在金門海域撞翻陸籍漁船卻沒錄影,海委會主委管碧玲第一時間未開誠布公。民進黨政府仇中,如果陸籍漁船違法...

大屋頂下/「三個面對」與「三個回到」 從八田與一回到蔣經國

兩岸正在等待五二○開啟新局之際,金門發生覆船,弄得氣氛很糟。但覆船只是偶發的局部事件,不免有針鋒相對的操作;兩岸新局則應...

金廈事件啟示:兩岸火藥庫須降溫

俄烏戰爭打了兩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公開承認烏軍陣亡人數達三萬多人,約為全國總人口數的千分之一。不論這個數字是否低估,死...

大屋頂下/拜登不支持台灣獨立 賴清德要顧好護位神山

賴清德在當選之夜的國際記者會中有兩段簡短談話論及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

大屋頂下/民眾黨的三大戰略目標 柯文哲的可能與不可能

選前,有人問柯文哲:如果賴清德勝選,立法院三黨不過半,民眾黨成了關鍵少數,將靠向民進黨成為執政黨?或與國民黨並肩為反對黨...

結構羈絆非新總統違憲藉口

在新的中華民國總統即將被選出來之際,許多有關台海兩岸及周邊關係的可能變化已被多方分析。這些不只是對他相關執政團隊的挑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