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牽頭 城市農業拚減碳

18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自1990年代初以來,世界上超過一半的大型湖泊和水庫已經出現「縮小」情況,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同時加劇人們對農業、水力發電和消費用水的擔憂。路透
18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自1990年代初以來,世界上超過一半的大型湖泊和水庫已經出現「縮小」情況,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同時加劇人們對農業、水力發電和消費用水的擔憂。路透

目前國際間最大的困擾,就是氣候的異常變遷;最近「自然」雜誌就報導聯合國設定的「永續發展目標」,其中包括於二○五○年全球人民都可享用清淨及衛生的水資源,如今似乎已難達成;甚至於二○三○年時,全球仍會有廿億人缺乏安全可飲用的水。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有七十%的人口無法得到飲用水,而且這種情況比廿年前更糟;在索馬利亞去年就有四萬三千人因乾旱而渴死。反觀台灣今年初各個重要水庫的儲水量,均已明顯地下降,迫使台南、台中等地開始實施定時供水,政府甚至已明令南部農田休耕。

二○一八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關於升溫一點五℃的報告指出,達到這一關鍵值的影響,可能包括中緯度地區的極端炎熱天氣比工業化前時期高三℃;到二一○○年,海平面將上升○點七五公尺;八%的植物和四%的脊椎動物會喪失一半以上的生存棲息地;每年全球漁業捕撈量會減少一五○萬噸。歸咎這些自然災害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及行為所造成。既然如此,全球各國當然就有責任與義務,盡全力設法解決以往自己所造成的惡果。

全球有五十六%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人口集聚城市的趨勢日益增加,於二○五○年時將達七十%。為減低都市衍生的熱島效應、減少糧食的碳足跡、增加工作機會、優化生活品質等所涉因素,合理地實施城市農業定可達到舒緩氣候變遷令人擔憂的後果。因為城市農業除可吸收二氧化碳外,尚可減少空氣汙染、噪音、及表現降溫效果,輻射熱也不會長久存留在綠美化的建築體及林蔭路上;實施城市農業尚可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有機廢棄物資源再生利用、確保城市糧食安全、維持農產品的新鮮度、及增加種植者的收入。

教育民眾及推廣城市農業的最佳對象,即政府機構及學校。就台北市而論,最可行的單位應該是台灣大學,因為台大校園寬廣、院系所齊全、實施推廣環境綠美化或城市農業所需的專業且富經驗的人才也多,如種子、蔬果、花卉、樹木、土壤、肥料、病蟲害防治、有機堆肥與育苗及栽培介質的製備、及庭園設計等學者,多集中在農學院,只要校方同意改造校園成為紓解氣候變遷的環境,農學院就應可負責技術指導,各院系所即可於短期內齊力共赴;共同讓台大因強化綠美化各院系的公共空間、生產有機農業產品、延長建築物的使用年限、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達到節能減碳效果、提升社會服務價值、以及增進學校整體之正面評價,如此台大在國際間的聲譽,一定會更為世人肯定。

政府於二月十五日業已修正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尤其聯合國設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最近也推出「校園淨零倡議」。此刻政府相關單位應主動積極結合大學的研發實力,全力於二○三○年前達成減碳卅%的目標;配合實施、示範、推廣、教育舒緩氣候變遷的大學,因此便展現出「大學的社會責任」,如此大學及國家的聲譽也必可顯揚在國際舞台上!

延伸閱讀

綠植手作有新意 平溪婦女大學展現學員潛力

【Daily Podcast】 微軟警告:中國駭客入侵美國基礎設施/瓦格納集團開始從巴赫穆特撤兵/澤倫斯基在紐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演講/土耳其第三勢力表態支持厄多安

每10萬人口行人死亡數基隆居冠 謝國樑:行人也要守法

打造台中海線宜居環境「台中港特區」成為房市重點區域

相關新聞

「六無主委」提油救火 人民無望

新春期間,海巡署小艇在金門海域撞翻陸籍漁船卻沒錄影,海委會主委管碧玲第一時間未開誠布公。民進黨政府仇中,如果陸籍漁船違法...

大屋頂下/「三個面對」與「三個回到」 從八田與一回到蔣經國

兩岸正在等待五二○開啟新局之際,金門發生覆船,弄得氣氛很糟。但覆船只是偶發的局部事件,不免有針鋒相對的操作;兩岸新局則應...

金廈事件啟示:兩岸火藥庫須降溫

俄烏戰爭打了兩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公開承認烏軍陣亡人數達三萬多人,約為全國總人口數的千分之一。不論這個數字是否低估,死...

大屋頂下/拜登不支持台灣獨立 賴清德要顧好護位神山

賴清德在當選之夜的國際記者會中有兩段簡短談話論及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

大屋頂下/民眾黨的三大戰略目標 柯文哲的可能與不可能

選前,有人問柯文哲:如果賴清德勝選,立法院三黨不過半,民眾黨成了關鍵少數,將靠向民進黨成為執政黨?或與國民黨並肩為反對黨...

結構羈絆非新總統違憲藉口

在新的中華民國總統即將被選出來之際,許多有關台海兩岸及周邊關係的可能變化已被多方分析。這些不只是對他相關執政團隊的挑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