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男吹冷氣感染「這病菌」釀多器官損傷 醫示警:對2族群更具威脅

全球首座橋上飯店!獨享首爾漢江大橋美景 預計開幕時間曝光

遭蜂螫別輕忽!醫師曝昏迷數月慘案 清醒智力受損如幼童

近期民眾遭蜂螫事件頻傳,醫師提醒,9月是蜂螫通報高峰期,若遭蜜蜂螫300處以上、虎頭蜂螫到不同部位或20處以上,就要小心,可能在6到12小時後發生全身性毒性反應。示意圖/ingimage
近期民眾遭蜂螫事件頻傳,醫師提醒,9月是蜂螫通報高峰期,若遭蜜蜂螫300處以上、虎頭蜂螫到不同部位或20處以上,就要小心,可能在6到12小時後發生全身性毒性反應。示意圖/ingimage

近期民眾遭蜂螫事件頻傳,醫師提醒,9月是蜂螫通報高峰期,若遭蜜蜂螫300處以上、虎頭蜂螫到不同部位或20處以上,就要小心,可能在6到12小時後發生全身性毒性反應。

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及台北榮總臨床毒藥物諮詢中心研究,蜜蜂和胡蜂(俗稱虎頭蜂)螫傷事件主要發生在夏季和秋季,尤其9月份更是通報數的最高峰。

楊振昌說明,虎頭蜂和蜜蜂的毒液,都帶有溶血毒素,其中蜜蜂的毒性較低,虎頭蜂較強,因此虎頭蜂螫事件通常較為嚴重。台灣常見幾種虎頭蜂中,又以多在山區活動的黑腹胡蜂毒性最強。

蜂螫可能造成中毒的情況,楊振昌說,包含過敏性休克和全身性毒性反應。前者會在30分鐘到1小時內,造成呼吸困難、全身腫脹,若未立即就醫,恐因呼吸道水腫身亡;後者症狀出現較慢,可能在蜂螫後6到12小時才發生,但嚴重會造成溶血、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損傷和肝損傷等,也會危及性命。

楊振昌舉例,曾有40多歲男子遭多隻蜂螫,初次就醫時只有疼痛症狀,醫生讓其返家自行觀察;不料回家睡到半夜,開始覺得呼吸喘,螫傷部位也越來越腫,再送醫時已發生溶血,後續更導致橫紋肌溶解、肺水腫、腎衰竭,即使盡快洗腎、動手術,仍回天乏術。

防全身性毒性反應,楊振昌說,國外研究指出,若遭蜜蜂螫逾300處,就有高風險;虎頭蜂則是遭螫到2個不同部位以上(如頭加手、手加腳等),或是遭螫超過20處,建議要在醫院觀察6到12小時,切勿因當下沒有感覺就輕忽。

至於過敏性休克,楊振昌說,若曾經遭蜂螫且發生蕁麻疹、眼睛腫、呼吸不順等過敏反應,就要特別小心;如果再被蜂螫,一定要趕快就醫,或隨身備著腎上腺素急救針;若等到發現不對勁才就醫,就可能已來不及。

楊振昌表示,蜂螫若及時治療,多不會留下後遺症,但若不幸造成腎臟損傷,恐需要終生洗腎,或造成慢性腎衰竭,肺部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曾遇過50多歲男性病患,遭虎頭蜂螫造成過敏性休克,昏迷數月後雖轉醒,卻智力嚴重受損,變得像小孩子一樣。

防止蜂螫,楊振昌提醒,在戶外活動時,建議避免穿著鮮豔衣物或塗抹香水。因蜂群有領域性,若遇蜜蜂和胡蜂在附近盤旋,應迅速且安靜離開,以免驚擾蜂隻,或甚至引來蜂群攻擊。

水腫 洗腎 虎頭蜂 蜜蜂 醫師

延伸閱讀

基隆深澳坑4人遭蜂螫禍首捉到了 摘除20公斤蜂窩捕獲千隻虎頭蜂

專家授虎頭蜂3大觀察法 秋季登山不再「蜂」聲鶴唳

登山遇到虎頭蜂攻擊怎麼辦?千萬別用力揮舞!農委會教3要點保命

遇虎頭蜂攻擊如何自保? 捕蜂達人:遇黑尾仔巡邏蜂要快逃而不是蹲下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永豐化學造假被停業 醫院輸液告急

市占逾七成的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屢次違規,日前因展延許可證時,被發現實驗數據造假等,遭到食藥署勒令停業,...

聯經慶祝50歲 邀10作家開講

為慶祝成立五十周年,聯經出版公司以「聯結的力量」為主題,籌辦論壇,請來十位不同領域作家各自談述觀點,希望藉由知名講者的暢...

去年消費申訴創10年新高 線上遊戲連3年奪冠!外送爭議第2名

去年民間消費規模突破新台幣11兆元大關,改寫歷史新高,但隨之消費申訴也跟著變多,去年行政院消保處受理申訴及調解案件逾7....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