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終於被降雨訊號填滿了」 專家:今愈晚雨勢愈明顯

清晨4時24分花蓮規模3.1地震 最大震度2級

春雷乍響下雨了 吳德榮:未來一周兩波鋒面雨帶移入

【專家之眼】雲霧下的惡魔:電子菸合法化的道德爭議

電子菸危害健康,是否開放合法販售,政府必須謹慎。美聯社
電子菸危害健康,是否開放合法販售,政府必須謹慎。美聯社

美國FDA的中文名稱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旨在保護和促進美國人民的健康和安全。然而10月12日FDA卻以「電子菸可減少傳統香菸的使用」、「菸草味電子菸難以吸引青少年與兒童」、「由於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較紙煙為低,相比之下,減少了對抽菸者身體的危害」三個理由,得出電子菸對成年吸菸人口的好處大於風險的結論,而准予合法販售。

針對FDA的上述說法,有違一般正常人的直覺反應,因此,有必要深入辨析,究竟FDA的說法是否站得住腳?

第一個理由:電子菸可減少傳統香煙的使用,這是一定的,因為兩者具有一定的替代效果。但問題是電子菸會不會上癮、對人體沒有危害嗎?當然會。既然會,政府怎麼可以允許販售?

2019年10月,美國CDC(疾管中心)還特別給予因吸食電子菸而導致的相關肺病一個專有名詞叫EVALI(電子菸肺病),截止至2020年2月18日,電子菸肺病已經奪走68條美國人的命。而CDC也發現電子菸油中添加了非法、具上癮成分的四氫大麻酚。在台灣,四氫大麻酚被列為二級毒品。

第二個理由:「菸草味電子煙難以吸引青少年與兒童」。一種商品是否合法,不在於該商品能否吸引人,而在於它對人體有沒有危害,因此,這種說法顯然是在模糊焦點。

何況,從統計數字來看,電子菸並非難以吸引,而是很容易吸引未成年。根據我國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發現,青少年吸食電子菸的比率從107年的2.7%增加到108年的4.2%,增幅達50%。這就證明了FDA「菸草味電子菸難以吸引青少年與兒童」的說法並非事實。

第三個理由,「由於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較紙菸為低,相比之下,減少了對抽菸者身體的危害」。這樣的理由顯然不成立。首先,電子菸的危害並不以尼古丁含量的有無或多少為唯一標準。換言之,不含尼古丁或尼古丁含量較少不代表比較安全。根據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發表在「藥物與生物醫學分析雜誌(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上的論文顯示,市售電子菸被檢測出含有1064種化學物質,其中有毒化學物質164種。

其次,根據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當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較低時,經常會導致吸食者吸得更多,因而導致他們吸入了更多的甲醛和乙醛等有毒物質。

FDA除了硬是擠出上述三個不成理由的理由之外,更荒唐的是,FDA還充滿「善意」的提出警告:「儘管這些電子菸取得上市授權,但並不意味這些產品是安全的或『FDA核准(FDA approved)』的」。既然電子菸不保證安全,FDA又怎麼可以核准電子菸的合法販售?這不是違背了政府設立FDA的初衷嗎?

電子菸的危害是很明顯的,我國政府千萬不能步美國FDA的後塵-合法化電子菸啊!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電子菸 美國

延伸閱讀

RECARO賽車椅沒了!歐規小改款Ford Focus ST惡魔綠登場

美FDA批准販售電子菸 美肺臟學會錯愕遺憾

吳慷仁發文致歉 7述「他不會知道…」無奈回應「被寵壞」

網路買賣電子菸會違法嗎?潛藏的毒品大麻觸法危機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媽的」囊括奧斯卡大奬只是「政治正確」嗎?

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結果揭曉,馬來西亞演員楊紫瓊主演的「媽的多重宇宙」,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

【專家之眼】摧毀台灣晶片產業 無知自私恐怖情人

媒體報導曾在美國川普政府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之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日前在美國智庫蘇凡中心(Soufan...

【專家之眼】對日農產塞牙縫級行銷 還好意思說嘴

近來農委會不斷宣傳農產品(包含漁產品)在日本市場,獲得重大突破,似乎已經取代中國大陸市場。並讚揚台農發公司扮演重要的角色...

【專家之眼】希臘火車對撞:一個被政客賣掉的國家

2月28日晚上11點20分,希臘兩列火車對撞,造成希臘有史以來對嚴重的火車事故,至今已有57人死亡。跟台灣政府把普悠瑪事...

【專家之眼】為何福利國家比資本國家更具制度優越性?

鑑於國人對於福利國家有著嚴重誤解,這篇文章就來討論福利國家與資本國家的差別。這世界上的福利國家有好幾個,例如丹麥、荷蘭、...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周年:4個「如意算盤」的發展

2022年2月24日普亭下令俄羅斯軍隊,從烏克蘭北方、東方及南方三路入侵烏國,俄烏戰爭爆發,迄今整整一年。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