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花這麼多錢? 研究:支付方式增加太多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儘管通膨高、利率高,經濟學家一再評論這種熱情無法持續,但支出仍在飆升,去年美國消費者支出達創紀錄 19 兆美元,除了可能錢真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可能原因是現在多元支付種類太多,人們失去控制花錢的能力。

麥肯錫調查顯示,2023 73% 消費者用手機或網路支付,高於 2019  46%,人們也更願意用 Apple PayGoogle Pay 等行動支付。富比士顧問 2023 年調查顯示,超過 53% 美國人表示使用數位錢包頻率高於傳統支付。 

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無摩擦支付教授指出,支付方式越順暢,人們花錢就越多,因便利性讓人們更輕鬆享受購物,消除買東西付款的不便處,這種數位支付就稱為無摩擦支付。

無摩擦支付促進非理性消費

以前研究就發現,信用卡會增加支出,因人們無法立即看到銀行帳戶金額減少,無法真實認知到花多少錢,無摩擦支付進一步擴展,讓人們更難理解按一下按鈕,或刷一下手機就代表花錢。

研究顯示,手機支付花錢速度比信用卡更快,平均 29 秒,信用卡還要 40 秒。 人們行動設備使用率提高,信用卡交易金額就增加 9.4%,交易頻率也增加 10.7%

無摩擦支付增加開銷的原因,一部分是心理帳戶概念。新支付通常會在腦中增加新心理帳戶,感覺有個需填滿的新支出桶,最後導致超支。

專家解釋,花錢和省錢選擇往往非理性,如用路上撿到的 100 美元揮霍,同時節省薪資每分錢,或透過各種支付購物,會在同件商品花更多錢。

經濟學家表示,「先買後付」或 Apple Pay 等都視為單獨帳戶,造成新支出。以往研究就發現,消費者舊信用卡消費行為不變,但收到新卡就會揮霍,比沒有新卡的人多消費 26% 

總而言之,易用性減少花錢心理影響,導致更頻繁和盲目消費。除了非理性心理帳戶,另一個原因是數位支付系統興起,造成不同選項的分散世界,人們很難追蹤所有花錢管道。

專家表示,消費者經常因支付方式太多,而忘記自己哪邊有支出。研究發現,要求消費者估計每月 Uber 等乘車共享應用程式花了多少錢,正確答案通常是估算的兩倍。

要如何找回消費理性?專家建議,不使用無摩擦支付、開啟付款通知、設定支出上限並設定提醒、設立財務目標,最後是延遲滿足,購買前留些時間暫停或冷靜。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影/釣魚簡訊騙全台牟利67萬 台中警破詐欺集團逮6人

貓咪抗拒洗澡、聽到吹風機就逃怎麼辦?專家教「佛系減敏法」讓洗貓現場不再失控

焦糖哥哥終於向Apple道歉了 網友不埋單要求刪文

焦糖哥哥終於向Apple道歉了 網友不埋單要求刪文

相關新聞

紅光照射減緩兒童近視加深 日本臨床研究六個月略有改善

近視通常是因眼軸過長,導致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之前,嚴重時恐有失明風險。

離地球不遠 新研究:銀河系至少7顆恆星被「戴森球」包覆

擁有「戴森球」技術的文明比地球還要高等,根據一篇新研究,科學家指出銀河系至少有七顆恆星被戴森球包圍,未來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等強大儀器對這些恆星進行後續觀測,或許有機會找到智慧外星生命跡象。

專家也錯估形勢 調查:現在想離職者比「大辭職」年代還多

生活成本急劇上升,人工智慧進逼與前兩年過度招聘,許多行業員工面臨裁員威脅。經濟學家認為,與兩年前大辭職熱潮相反,現在許多求職者者不高喊薪資福利,只求有份安穩的工作,但一項調查發現,完全錯估勞工心態,今年想辭職的人比大辭職時代更多。

塑膠添加細菌孢子 研究:「活塑膠」五個月內自我毀滅

最近研究發現,回收箱中的塑膠大部分都沒有被回收再利用,而是飄流世界各地,成為別的國家或是海洋的垃圾。包括聚氨酯 (PU) 這種製造手機殼到運動鞋的各種產品,也很少被回收。人類已經很難擺脫塑膠,最近科學家想出一個類似科幻小說的解決方案,在塑膠製造過程中加入細菌孢子,可以生產出自我毀滅的塑膠。

新階級鬥爭正在成形 研究:千禧世代貧富差距擴大

疫情後千禧世代因為資產增值,家庭財富暴增,擺脫十年內兩次經濟衰退的影響,但是最新研究發現,千禧世代之間的貧富差距是任何一代人中最大的,新一波的階級緊張和怨恨正在成形,由於差距過大,因此談論千禧一代的平均財富並沒有特別意義。

為何機器人跑不贏動物 研究:硬體強但整合遠不如生物

人工智慧系統、新型合成材料和 3D 列印尖端技術,製造出能測量體育場的機器狗、受長腿爸爸啟發的探索機器人等各種機器動物分身。但儘管投資龐大資源,機器人仍跑不過動物,科學家解釋,因機器人各功能整合能力遠不如動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