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少年教育部有無對接?立委憂少年犯成明日成年犯
新北國中生割頸案後,社會關注矯正學校、少年觀護所的輔導與中介機制。國民黨立委柯志恩擔心,教育部與相關單位的資訊是否有對接,「沒有對接是漏接的最大原因」。另外,少年從矯正學校出來後有5成會在第1年再犯刑事案件,柯志恩也質疑,從矯正學校出來之前是否有經過完整評估。
今日教育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就「校園暴力事件之處置、少年犯回歸校園之輔導機制及前科紀錄是否塗銷」進行專題報告。柯志恩強調,「今日少年犯不好好處理,明日就成為成年犯」,但現行教育部及有關單位似乎缺乏對接。
柯志恩點出,少輔會2023年7到11月收到541案、開案輔導302案,目前高風險案件有966件,警政署統計112年少年嫌疑犯1萬790人,112年高中職以下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共2萬7511件,平均校園每天發生73起暴力事件。柯志恩質疑,對於這些少年,教育部與相關單位是否有對接,「沒有對接是漏接的最大原因」。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教育部作為學校體系,與警政單位、衛福單位會召開定期會議,但也坦言高風險案件的數據教育部無法掌握。
另外,柯志恩表示,從矯正學校出來的少年,有5成會在第1年再犯刑事案件,近2成會再次被收押。有矯正學校的心理諮商師向柯志恩提及,曾有孩子離開矯正學校2、3個月就自殺,原因是被追債、又不想再犯案,她質疑從矯正學校出來之前是否有完整評估,並擔心若矯正教育沒做好,問題會更加嚴重。
國民黨立委羅廷瑋在質詢時詢問少年觀護所的輔導機制,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長謝靜慧表示,在法院會有法官經由調查官來就少觀所的就學,與學校單位做聯繫。另外,司法院從2月1日開始執行試辦計畫,評估受到保護管束、在社區就學的少年有哪些風險因子。
潘文忠今日表示,未來在少年犯從矯正機關回校前的個案聯繫會議上,應有就讀學校指派代表出席,評估能否入校、入班。另外,國教署將推動地方政府建置「中介教育基地」,並串連中央、地方政府及民間資源,擴充中介教育措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