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學一學期16周成顯學 課程「精簡」醫學系憂影響國考

盡全力避免全球衝突但不容被威脅 普亭勝利日演說:核武隨時戒備

美股早盤平盤拉鋸!初領失業金數據提高降息希望 但企業財報慘兮兮

缺電危機電力股來電

【文/吳旻蓁】

近一年來,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國際燃料翻倍暴漲,全球面臨發電成本上漲已是事實,因此可見不少國家都已經陸續調漲電價。台灣亦感同身受,故台電去年六月便調漲工業用電十五%,但住宅電價仍持續凍漲,而攤開財報來看,台電前年燃料成本為二九二四億台幣,去年受俄烏戰爭影響,燃料成本翻倍暴增為六一六三億元,進而使全年虧損達二六七五億元,是歷來單年度最大虧損金額。

電力攸關產業與民生,多年來,台灣一直是低電價的代表之一,台電以電價凍漲或小漲,擋住輸入性通膨,根據台電資料,二○一○年平均電價為一度二.六一元,雖之後有逐年調高,但至一四年後卻不增反降,實質凍漲可說達十年之久。然而面對凶猛的國際燃料漲勢,台電確實很難一直逆勢擋下去,且假設國際能源價格維持高檔水準,預期台電今年虧損恐仍將再創高。

台灣用電量持續創高

而台電預計三月下旬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將決定今年四至九月電價是否調漲,對此,有專家認為,台灣電價調三○%還算是合理範圍,如果繼續逆勢凍漲,台電虧損其實還是全民埋單,且另一方面,若未合理調漲電價,恐持續陷入便宜電價造成缺電危機的惡性循環中。經濟部去年統計,台灣用電量到二○二七年前,每年還會成長二.五%;而觀察台灣用電量,自二○二○年以來,因防疫有成,全球轉單及半導體擴廠效應,台商積極回台投資、設廠,都推升用電量大幅成長,其中,二一年更突破二八○○億度的關卡,達二八三○億度,漲幅四.三%,為十年來最高漲幅。

鑑於工業活動、各式新興科技應用對於電力的需求正快速攀升,供給端的成長勢必也要加緊跟上腳步。台灣近年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根據能源局公布的最新能源統計月報來看,去年全年再生能源總發電量達二三八.四三億度,占整體發電量八.三%,並超越核能的八.二%,是首次再生能源的全年度發電量超越核能;而對比二一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僅一七四.五六億度來看,年增達三六%。

太陽能、離岸風電加速建置

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為兩大成長最顯著的領域。其中,政府明訂二五年全台太陽光電建置量要達二○GW(十億瓦)的目標,而為了激勵光電裝置量提升,政府也持續釋出加碼補助與相關扶持政策,像是去年下半年躉購費率維持與上半年一致,打破原先下半年通常低於上半年的慣例。此外,經濟部也已針對土地、饋線、行政程序等建立推動模式,引導業者進行適當的土地設置,也找到新設置態樣,如漁電共生、屋頂等,預期都將大幅提升設置速率,達到各年度設置目標。【本文未完,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236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先探投資週刊2236期更多精彩文章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電價漲不漲?挹注500億 陳建仁:盼電價保持合理價位

籲四接讓基隆人公投 邱臣遠:台電可與中油共用接收站

北富銀參與寶島陽光125億聯貸 發揮永續影響力

基隆護海公投續推 台電:協和改建符合市民期待

相關新聞

ASIC與IP何時可回春?

從已經召開法說的創意、世芯KY,到本周接力登場的力旺、愛普、M31,市場也屏氣凝神留意資金何時可以回籠。

Q2營收開紅盤 起底主流股

隨著第一季財報及四月營收陸續出爐,業績亮眼之個股也獲得資金青睞,且若第二季營運可望再向上的標的,則更可望有續航力。

5月重頭戲 ETF換股

台股五月聚焦在近7000億元ETF將進行換股,對個股漲跌影響不小,而首季財報即將公布,有業績支撐的會是選股重點;接著是輝達業績公布,相關股配合高息率,對股價將較有表現機會。

謝金河:台灣錢再淹營建、資產、金融股

時序進入五月,股票市場最有名的術語是「Sell in May」,也就是說:賣股在五月!股神巴菲特開了這一槍,這一次他減持Apple的股票,去年第四季他只小賣一千萬股,這次大舉賣出持股部位的十三%,總股數從九.○七億股減到七.九億股,不過消息揭露後,Apple股價只小跌一.六七美元,巴菲特賣蘋果股票並沒有引來蘋果股價的重挫。

老房產股 30年火辣重生

台灣資產價格長期持穩向上,老牌資產股縱然本業表現不一定穩健,不過若能夠有效率活化手中資產,將帶來龐大獲利與現金流,利於公司未來發展。

台積電A16新技術 量產時間曝光

台積電日前首次公開公開最新技術A16先進製程節點,正式宣告半導體進入「埃米時代」,為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帶來顛覆性改變,連帶供應鏈展望樂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