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今各地晴朗好天氣!周日變天有雷雨 近期有無颱風吳德榮曝機率

美科技股否極泰來 脫離底部

【文/魏聖峰】

通膨風險下降,十年期美債殖利率高點已在去年十月底出現,升息循環接近尾聲,去年股價跌深的科技股先來一波無基之彈,華爾街預期景氣將逐季好轉。

美國科技股去年受到聯準會的鷹派升息、縮表以及通膨風險,抑制了股價表現。隨著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通膨已降溫,華爾街市場臆測聯準會這波升息接近尾聲,中長期美債市場殖利率高點已確立。藍籌股先反彈帶動道瓊工業指數先創新高,去年股價跌幅很大的科技股終於從年初至今出現一波跌深反彈。一月下旬,美股進入超級財報周,即使財報內容不見得比市場預期好,財報公布後股價卻有利空出盡的反彈表現。

二○年下半年到二一年底期間,由於當時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聯準會、歐洲央行、英國央行與日本央行把利率降到接近零,歐洲央行甚至實施負利率;四大央行也擴大寬鬆貨幣挽救經濟。不但把經濟救起來,因為過度寬鬆的貨幣環境造就全球股市的多頭行情,尤其是對外釋出寬鬆貨幣,造就大型科技股本市值大漲。蘋果資本市值一度超過三兆美元,微軟超過二.五兆美元,Alphabet、亞馬遜、臉書和特斯拉最高都超過一兆美元。科技股市值有這樣的榮景,要歸功於四大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釋出寬鬆貨幣。

去年全球經濟通膨來襲,聯準會被迫鷹派升息和執行縮表計畫,現在除了日本央行外,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都從去年開始調高利率。四大央行緊縮貨幣衝擊去年一整年科技股全面大跌。升息提高科技公司的資金成本,縮表衝擊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都與科技股的獲利和股價造成排擠效應。

縮表衝擊市場流動性

央行升息是要控制通膨風險,最好的情況是讓經濟軟著陸而物價漲幅也能控制在二%的目標區內。升息當然影響市場需求,造成科技產業景氣下滑,並出現裁員效應。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讓經濟達到降溫目標。由於美國失業率仍在三.六%的五十年低檔,聯準會容許讓失業率增加一%,好讓經濟軟早日著陸。

升息影響科技業景氣變化,縮表則是重創科技股去年股價大跌的元凶。因為縮表是央行抽掉市場資金的流動性,直接排擠科技股股價表現。聯準會從去年六月起執行縮表計畫,目前每個月縮表九五○億美元。到去年底,聯準會已回收五二二五億美元的資金,假如縮表計畫沒變,今年預計要回收一.一四兆美元資金。英國央行也從去年十一月起縮表,一年回收約八百億英鎊的市場流動性,歐洲央行則計畫從今年三月起縮表。

根據彭博社報導,去年一整年全球股市因為通膨和俄烏戰爭帶來的衝擊,共蒸發掉十八兆美元的市值。這些蒸發掉的市值,某種程度上已經反應市場對央行的升息與縮表的衝擊。今年聯準會、英國央行與歐洲央行仍維持縮表計畫,全球股市資金的流動性勢持續被抽離市場,會造成全球股市處於震盪局面。

目前美股的資本規模約四○.六四兆美元,假如聯準會縮表計畫沒變,今年回收的市場資金規模達到美股總市值的二.八%。去年Nasdaq指數和費城半導體指數,全年跌幅分別達三三.一%和三五.八三%,S&P 500指數則下跌十九.四四%。去年科技股股價跌幅已大,並已超過聯準會預計今年縮表的規模,醞釀科技股的跌深反彈行情。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233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延伸閱讀

美通膨持續走緩 聯準會升息1碼

央行鬆手 台幣站上29關

聯準會宣布利率決策前 美股早盤走弱

AI科技股 帶旺消費族群

相關新聞

ASIC與IP何時可回春?

從已經召開法說的創意、世芯KY,到本周接力登場的力旺、愛普、M31,市場也屏氣凝神留意資金何時可以回籠。

Q2營收開紅盤 起底主流股

隨著第一季財報及四月營收陸續出爐,業績亮眼之個股也獲得資金青睞,且若第二季營運可望再向上的標的,則更可望有續航力。

5月重頭戲 ETF換股

台股五月聚焦在近7000億元ETF將進行換股,對個股漲跌影響不小,而首季財報即將公布,有業績支撐的會是選股重點;接著是輝達業績公布,相關股配合高息率,對股價將較有表現機會。

謝金河:台灣錢再淹營建、資產、金融股

時序進入五月,股票市場最有名的術語是「Sell in May」,也就是說:賣股在五月!股神巴菲特開了這一槍,這一次他減持Apple的股票,去年第四季他只小賣一千萬股,這次大舉賣出持股部位的十三%,總股數從九.○七億股減到七.九億股,不過消息揭露後,Apple股價只小跌一.六七美元,巴菲特賣蘋果股票並沒有引來蘋果股價的重挫。

老房產股 30年火辣重生

台灣資產價格長期持穩向上,老牌資產股縱然本業表現不一定穩健,不過若能夠有效率活化手中資產,將帶來龐大獲利與現金流,利於公司未來發展。

台積電A16新技術 量產時間曝光

台積電日前首次公開公開最新技術A16先進製程節點,正式宣告半導體進入「埃米時代」,為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帶來顛覆性改變,連帶供應鏈展望樂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