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埕的往古來今 古蹟・戲曲・小吃

除祝福信徒,被視為水神的四海龍王,還有辟邪禳災之意。
除祝福信徒,被視為水神的四海龍王,還有辟邪禳災之意。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保存各家名匠精妙手藝,乘載戲班齣齣好戲,也是為居民信仰與聯絡的中心地帶,廟埕與百年歲月下人們的攘來熙往,共寫一段跨世代回憶。

來到廟宇,踏入前殿前的一處廣場,其名為「廟埕」,常作為信徒進香時的集合地,或是藝陣、乩童的展技場,廟會活動、擺放祭祀供桌或設置戲台等也可於該場域進行,功能相當多樣。

北港朝天宮廟埕的一磚一石,在北港文化志工解說員紀雅博生動敘述下,展現往昔歲月故事。
北港朝天宮廟埕的一磚一石,在北港文化志工解說員紀雅博生動敘述下,展現往昔歲月故事。

聚積媽祖祝福與工匠技藝

台灣媽祖信仰中心——北港朝天宮自清康熙39年(1700年)創立以來,匯集多位工匠師父的精妙技藝,被視為傳統廟宇的藝術殿堂。

來到朝天宮廟前,自兩旁圍牆向廟埕延伸的矮石牆率先迎接參拜信眾,兩旁還有大小石獅各一對。北港文化志工解說員紀雅博解釋:「圍牆朝廟埕內彎部分像是媽祖張開雙臂,歡迎大家來;兩對石獅則有迎賓、鎮宅和避邪之意。」

他特別指出,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以青斗石雕塑而成的小石獅,有台灣最美石獅的美名。獅身背部曲線滑順優美,鬃毛線條細緻,雖因海運關係,尾巴和耳朵設計較一般石獅貼合軀幹,其樣態仍是栩栩如生。

按傳統陰陽哲理,廟宇左雄獅、右雌獅。公獅抱球,寓意賜你所求;母獅戲小獅,則有官祿代代相傳的含義。

緊鄰石獅、安坐圍牆上的四尊龍王,也有來自媽祖的祝福。紀雅博指出,四海龍王像係於清光緒34年(1908年)整建時,由知名匠師陳應彬邀請大陸惠安派三位工藝師雕塑而成。雕刻線條流暢、神韻生動,依照東南西北,分別名為敖光、敖明、敖順、敖吉,「如此寓意媽祖祝福參拜香客『光明順吉』。」

接著踏上廟埕,可以看到大面積橫向鋪設的荔枝皮石材,這些是北港仍稱作笨港時,作為商業要津的紀錄之一。古時,於大陸卸貨後的商船返台,為穩定船隻,商人會購買次級花崗石作壓艙石渡黑水溝;抵台重新裝貨,石頭便予廟方使用。其材質堅硬,常被用於鋪路或建築,至今仍可於台灣部分廟宇中看見其蹤影。

除此之外,廟埕上兩條垂直向鋪設的線條,也有特殊用意。紀雅博說明,其有兩個名稱,一是兩條直線與前殿石階呈丁字狀,故稱為「丁砛」,有祝福信眾「出丁」,家家戶戶吉祥福氣之意;另一說,則指媽祖安坐於龍舟穴上,故稱之為「龍鬚」。

作為國定古蹟,朝天宮從廟體到廟埕,處處完整保存歷史運行軌跡和工匠技藝精髓。綜觀全國媽祖廟廟埕,多因歲月遷移、建設需要等原因,被柏油路取代、規模縮小或改以水泥鋪設,使其樣貌不同往昔。

古時廟埕上商人和信徒熙來攘往,生氣勃勃。(北港朝天宮提供)
古時廟埕上商人和信徒熙來攘往,生氣勃勃。(北港朝天宮提供)

鑼鼓喧天下的那時那刻

「小時候我阿祖都會拎著孔雀椅,帶我去廟埕來看戲。」對於廟埕,歌仔戲團、漾澄製作的創辦人王博睿有說不完的回憶。

對他來說,廟埕是朋友聚會集合地,更是看歌仔戲的好去處。逢神明誕辰、重大節日,廟方皆會邀請戲班演出酬神戲。面朝正殿搭起的戲棚,前台有粉墨登場的生旦淨末丑,劇情高潮迭起,牽動觀眾情緒;擺滿衣箱的狹窄後台,則可以看見微弱燈光下細心勾勒妝容的優伶們。這一幕幕,都被小時候愛偷溜到舞台下偷看的他深刻印入腦海。

而讓他「棄商就戲」的關鍵,是當兵那年受朋友邀請參加遶境進香時,家人問他:「家裡這邊就有媽祖繞境,為什麼要去別人家看?」短短一句話,讓王博睿省思,自小習以為常的十八庄迎媽祖及南瑤宮笨港進香,同樣有悠遠歷史,為何卻沒有全國性知名度。

因此他決定放棄在都市的工作,返回家鄉做一部和媽祖有關的歌仔戲,來向更多人介紹自己的家鄉與媽祖信仰。依循長者傳述,以及耗時三年多田野調查,漾澄製作於2020年推出第一部作品——《林默娘掛帥二部曲——笨港進香》。

該劇以霧峰林家歷史懸案「林文明壽至公堂」貫穿全劇,結合南瑤宮媽祖進香特色儀式。演出舞台更從戲棚,落地至彰化南瑤宮中埕廣場,形成360度環景舞台,可謂回歸歌仔戲最原始的「落地掃」表演形式。

王博睿透露,如此安排曾被廟方建議修改,「因為酬神戲通常是要面對神,才能達到演給神觀看的目的。」他說。經充分溝通後,與廟方確認無冒犯之意,並說明團隊此安排是有特殊用意後,才終於放行。

「導演設計以正殿為界,將媽祖與凡間其他角色區分開來後,讓神明留在正殿,凡人則在廟埕。」他說,如此安排讓戲曲與廟宇、廟埕產生對話,也為觀眾帶來驚奇效果。

他分享,南瑤宮媽祖因被關禁在觀音亭(今開化寺),無法挽救楊家少女香消玉殞,那一幕中演員飾演的媽祖轉身,與遠方媽祖神像對望,成為側邊觀眾專屬視角,也為劇情增添額外氛圍。

此外,王博睿也與林家後人聯繫,在首次公演前,特別迎請南瑤宮老五媽至林家,圓滿150年前壽至公堂案的遺憾,「演完一場戲轟轟鬧鬧就沒了,但我想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做這一齣戲,和林家的連結是什麼,以及還原歷史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他表示,那一刻,他們承接下歌仔戲的傳統,林家後人則迎回遲來的媽祖,更不再只是「三顆榕樹」,而是完整的霧峰林家。

公演那一夜,南瑤宮廟埕彷彿重現往昔香火鼎盛的榮景,再次凝聚地方信徒的心,也似乎應驗林家董事長林俊明當初對王博睿說的一席話:「看了這部戲如果可以感動所有人,並願意來走笨港進香、看霧峰林家,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魷魚標招牌料理燙魷魚於大稻埕慈聖宮廟前已飄香超過一甲子。
魷魚標招牌料理燙魷魚於大稻埕慈聖宮廟前已飄香超過一甲子。

廟埕前人聲鼎沸的今昔

曲終人散,廟埕前的人聲鼎沸中,隨時空轉換,摻雜些食物香氣。

日正中午的烈陽直射大稻埕慈聖宮廟埕,經榕樹茂密枝椏層層過濾後,一縷縷光映在剛上桌的台灣在地小吃上,為食物穿上誘人光澤,坐在桌旁的饕客們迫不及待,準備享用餐點。

另一頭,廟埕外攤商切菜、舀湯的手沒得停歇,因為攤攤都排滿飢腸轆轆等待的客人。短短幾公尺美食街,各式台灣小吃應有盡有,肉粥、豬腳湯、雞卷、燙魷魚等,讓保安街的空氣中瀰漫多樣香味。

作為知名觀光景點,大稻埕慈聖宮廟前美食街名聲遠播,許多人就愛坐在廟埕榕樹下,悠閒地吃飯和談天。

但若論廟前小吃文化,或許無法與此景直接聯想。「速食文化的起源應該是廟口小吃開始的。」慈聖宮魷魚標第二代老闆鍾麗淇解釋,過往廟方邀請戲班演出,一演就是好幾個月,鄉親紛至沓來看戲,也吸引了做生意的商人們。俗話說:「有人潮便有錢潮」,賣吃食的小攤販在知悉日程後,即會和戲班同期出現在廟前。

和現在看電影要吃爆米花、可樂一樣,民眾多會趕在戲開演前買些吃食來「配戲」,因此鍾麗淇認為,這也是廟口小吃通常具有料理方式簡單和出餐速度快兩項特色的主因。

他更補充,在白飯上淋上滷汁的滷肉飯,或是在高湯加入白麵和肉燥的擔仔麵,即是受此影響。

而鍾麗淇所賣的魷魚,在第一代老闆鍾金標還是以扁擔叫賣時,則是先將魷魚切塊成串,客人上門後再放入自製沙茶醬裡烹煮,「那時候用炭火煮滾的沙茶香氣,遠遠在巷口就能聞到。」鍾麗淇回憶道。

從人與神的橋梁,到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廟埕的新篇章未完待續。
從人與神的橋梁,到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廟埕的新篇章未完待續。

經營一些時日後,扁擔進化為攤車,但仍舊是「隨戲班而居」。鍾麗淇描述,常常是父親在前頭拉著車,母親在後頭幫忙推,同時帶上孩子們,在深更半夜徒步前往擺攤處。

最後長駐在慈聖宮的機緣,是當時老廟公的許可,就此讓鍾家留在大稻埕。因為生意穩定,鍾金標「食好鬥相報」揪親朋好友一同來媽祖廟前擺攤,「隔壁攤老闆是我表哥,炒飯老闆和豬血湯老闆是親兄弟,我太太是前面阿發海產的女兒。」街頭到街尾20攤全被鍾麗淇點到,如他所說「這條街都是一家人」。

如今坐滿遊客的廟埕,更是承載了他兒時的回憶。抬頭看向廣場旁幾棵茂密彷彿可蔽天的榕樹,鍾麗淇笑說:「這裡的每棵樹我都上去過,廟前的石獅子我和我兒子也都爬過。」他回憶,父母親忙碌做生意時,他常和一群朋友在廟前到處跑,抓鳥、掏鳥巢,玩得不亦樂乎,還會守在廟門口等被留下的結緣供品。

韶光荏苒,往昔貪玩孩童,如今年過花甲;廟埕過往三台戲同時拚場的曲韻悠揚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榕樹下食客們的嘻笑歡樂,惟廟埕依然,靜靜地迎接每一個時代的人事物。

媽祖信仰深根全台各地,農曆三月瘋媽祖近年來更成為全國性活動。 (莊坤儒攝,馬英凱設計)
媽祖信仰深根全台各地,農曆三月瘋媽祖近年來更成為全國性活動。 (莊坤儒攝,馬英凱設計)

延伸閱讀

大甲媽回鑾鎮瀾宮副董出拳揍人!顏清標出面當公親 挨打接轎男撤告

大甲媽回鑾鎮瀾宮副董事長被告傷害罪 鄭銘坤:要告就告

影/大甲媽凌晨回鑾安座 顏清標:37年來人數最多一年

影/大甲媽祖回鑾大甲市區擠爆! 媽媽抱嬰兒驚險搶拍照

相關新聞

台灣的朝聖之路 迎媽祖

每年三、四月的「迎(迓)媽祖」,是台灣最熱鬧的民俗節慶。八天七夜、九天八夜,人們跟著台灣「第一女神」―― 媽祖徒步進香;走在香路上,是人與神、人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刻,也是體現人們無私奉獻與相互扶持的好時光。台灣版的「朝聖之路」,300、400公里的進香路,無論還願、祈願或體驗,苦行過後,你將能感受邁出的每一個步伐,皆蘊含了療癒心靈的感動密碼。

神明的「移動城堡」 神轎與「腳力」

神轎,信眾們虔誠奉獻,藝匠傾力構築之作,彰顯神明的威儀。神明出巡途中,神、神轎、扛轎人以及追隨者,四方交會,共譜宗教旅程中動人篇章。

人與人、人與神的結緣 結緣品的濫觴、多元與初衷

眾香燈腳追隨媽祖進香隊伍,穿越大街、走過小巷,展現對媽祖信仰的信念與堅持,百餘公里路途中,不論是精疲力盡、內急等突發狀況,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幫助,為感謝這份難能可貴的緣分,結緣品因此而生。

廟埕的往古來今 古蹟・戲曲・小吃

保存各家名匠精妙手藝,乘載戲班齣齣好戲,也是為居民信仰與聯絡的中心地帶,廟埕與百年歲月下人們的攘來熙往,共寫一段跨世代回憶。

海角天涯,國家寶藏 聽見與海相連的島嶼心跳──鵝鑾鼻遺址

距台北至少半日車程的墾丁,地標性的大尖山昂然屹立,沿途可見淨是蒼鬱蓬勃的綠意,崎嶇嶙峋的礁岩以及沙灘鑲嵌在海岸線上,遠方是隨著地平線舒卷展開的大海,溫潤且生機的風景,喚起人內心難言的萌動。 是以,墾丁,總是有人。無論是燠熱的夏季或者爽涼的秋冬,為了獨特的地景與豐沛的生態,人們情願不遠千里。回首往昔,說來,這一份冥冥裡的嚮往,與千年前的人類在此長期落腳的理由,並無不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